你见过最“不怕花钱”的豪车品牌吗?4年砸下30亿,换来的却是一场人间清醒。
如果说韩国人造车最擅长什么,那就是在性价比和设计感中玩平衡术。可偏偏,捷尼赛思选择了一条“烧钱自嗨”的反向赛道。
4年,30亿,换来了什么?中国市场1328辆的销量,堪称“金汤匙”出身,却活成了“地摊货”的待遇。
更扎心的是,就连自家员工,都集体口袋掏得比表情还干净,没人买单。
其实,捷尼赛思刚来的时候,派头真不小。
2021年,那场3000架无人机表演的上市发布会,阵仗堪比韩剧终章,BGM一响,以为现代集团要和奔驰宝马掰腕子。
产品也不拉胯:配置堆得像吃自助餐不看价,外观拿捏得像“行走的整容模板”,价钱也卡得恰好。
不高不低,刚好夹在BBA和雷克萨斯之间,妥妥一副“我不成功都没天理”的模样。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比韩剧里的车祸桥段还残忍。进中国4年,烧掉30亿,销量低得像被数据造假反向拉了水准线。
别说挑战BBA了,连北美市场也只卖了区区7.5万辆。相比雷克萨斯北美35万辆的销量,捷尼赛思像极了学霸班里那个天天买参考书却考倒数的同学——认真归认真,没人买账。
为什么?说到底,豪华品牌和普通车品牌根本不是一个游戏规则。
奔驰宝马奥迪,哪一个不是靠着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国家腾飞,用上百年慢慢熬成的金字招牌?这不仅是车标,还是一整代人心里的身份象征。
你随便看中国第一代开奔驰的人,如今早退休泡茶馆了,但说起车,还是眉飞色舞念叨“这叫身份”。
捷尼赛思?历史光环都没磨亮呢,就想用堆配置和无人机秀搞大事,多少有点“凭空封神”的意思。
说白了,中国市场早过了那个“只认洋品牌”的青春期了。现在国产品牌一个比一个内卷,配置、智能化和价格堆得堪比双十一大促。
问问身边人,比亚迪、问界、小鹏这些车,年轻人掏钱都比掏心快。你捷尼赛思凭什么?靠韩剧滤镜?还是靠“买车送无人机表演”的情怀?
更致命的是,捷尼赛思的售后网络,薄得像烤冷面的摊饼纸。
到2025年,全国才19家门店,基本扎堆北上广深,别说三四线城市,二线城市车主修车都得长途跋涉。
有个重庆车主吐槽得很真实:车坏了,厂家让他拖车去重庆4S店修,单运输时间几天起步,车修好了,人都快转行跑船了。
这种服务体验,哪怕车做得再香,谁敢复购?
同样是亚洲品牌,咱们不妨提一下另一个反例:雷克萨斯。
丰田苦心经营几十年,在北美混成“日系豪华教科书”。它不靠无脑堆料,也不跟BBA硬碰硬,而是走“安静的贵气”路线。
慢慢培养服务口碑、稳扎稳打搞二手残值率,最终消费者形成信任闭环。
捷尼赛思学吗?不学,直接开大,梦想一步登天,最后摔得像韩剧里男主被车撞飞那样狠。
当然,韩国车企“画大饼翻车”的,不止捷尼赛思一家。
还记得双龙汽车吗?当年也想搞硬派SUV鼻祖,结果几年折腾下来,破产两次,销量一年不如一年。
再看现代起亚,在美国靠便宜起家,至今还甩不掉“廉价耐用品”的标签。
换句话说,韩国车企擅长的是走量,不擅长造梦。豪华品牌,恰恰就是一场精致到骨髓的慢梦,急不得。
所以捷尼赛思这4年,其实给后人留了一份活教材——豪华车,从来都不是烧钱砸营销这么简单。
它考验的是品牌时间线、用户心智和市场服务能力的“三项全能”。缺一项,都是马失前蹄。
偏偏捷尼赛思三样都不太灵光,难怪只能在市场里“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你问我以后它还有机会吗?
我只能说,4年亏30亿,市场教训开得不便宜,但人生没有“读档重来”这个选项。
更别提汽车市场现在已经不是草创期——
BBA盘踞山头,国产品牌狼群出击,留给“空降豪华”的窗口,早关得比韩国综艺节目还快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