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217台,终端直降6万无人问津:这个2017年卖出33.6万辆的德系品牌,如今在全国仅剩67家店门口落灰
上周六下午三点,我站在那家开了十二年的4S店门口,看着展厅里那台柯迪亚克。前挡风玻璃上的价格牌已经泛黄,“综合优惠60000元”几个大字用红笔描了又描。销售坐在休息区刷抖音,听到脚步声抬起头的瞬间,眼神里闪过一丝光——那是猎人看到猎物的眼神。他告诉我,上个月整个店只成交了两台车,其中一台还是内部员工买的。
这不是个例。2025年9月,这个品牌在整个中国市场的销量定格在217台。什么概念?2017年那会儿,他们一年能交付33.6万多台车,平均每天920台。现在全国平均一天卖不到7台,有的省份一个月都开不了张。
那台26万的电车怎么就卖不动了
Enyaq iV其实账面数据没啥大毛病。565公里续航,快充半小时多能到80%,电池包该过的测试都过了。但你要真去试驾,五分钟就能发现问题在哪儿。
车机系统像是从2020年穿越来的。想导个航得先连蓝牙,再打开手机投屏,折腾半天。语音助手更逗,你说“我有点热”,它能给你播放《冰雪奇缘》主题曲。车主群里有人开玩笑,说这车最大的智能化就是能自动锁车。
老李上个月刚提了这车,花了27万多。他跟我说,本来冲着德系品质去的,结果发现自己买了个“功能机”。同事开的小鹏G6,车机流畅度、语音识别率、辅助驾驶体验,每一项都吊打他这台车。关键人家才20万出头。
燃油车的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柯迪亚克的2.0T发动机放在五年前,可能还算不错。现在呢?百公里七升多的油耗,对比那些插混SUV的四五升,每个月多花好几百块油钱。
15万这个价位,长安、哈弗的插混版该有的都有了。全速域自适应巡航、360影像、全液晶仪表,这些基本是标配。柯迪亚克的入门版呢?连个自动刹车都得选装。销售说这叫“灵活配置”,实际上就是减配降成本。
见过最狠的降价在东北某个城市,展车直接标价13.9万,比指导价便宜了快7万。即便这样,一个月也就走了三台车。当地车主群里都在传,说这店可能撑不过春节了。
修车这笔账得算明白
认识个河南的哥们,去年买的电车版本。今年夏天电池冷却泵坏了,当地没配件,得从上海调。等了十一天,修车费八千六。他气得在车主群里发了长文,说早知道这样,当初那两万块优惠等于白给。
现在全国只剩67家店,很多三四线城市已经撤了。我老家那个地级市,前年还有两家店,现在一家都找不到。这意味着什么?买车容易养车难,保养要跑两百公里外,出了问题等配件能等到怀疑人生。
听内部的朋友说,车联网服务明年一月就停了。到时候远程启动、OTA升级这些功能全废,车机就是个摆设。买个新车开两年就变成“孤儿车”,这谁顶得住?
那些数字背后的故事
翻了下他们的销售数据,2023年还能卖2.1万台,2024年就剩不到5000台了。2025年前九个月加起来,还不到800台。这种断崖式的跌法,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少见。
对比更扎心。比亚迪宋PLUS DM-i一个月能卖三四万台,吉利银河L7也是两万台起步。人家的价格还比柯迪亚克便宜,配置更丰富,智能化体验甩了好几条街。市场用脚投票,结果一目了然。
有个做二手车的朋友跟我透露,现在收这个牌子的车,折价率能到40%。新车落地打六折都不一定收得到,因为转手太难。这种贬值速度,基本宣告了品牌价值的崩盘。
这事儿给咱们的启发
市场环境变了,游戏规则就不一样了。以前大家买合资车图个品牌、图个面子,现在看重的是实际体验和性价比。你要还端着架子,觉得挂个德系标就能溢价,消费者可不惯着。
国产车这几年在电动化、智能化上的进步,肉眼可见。800V快充、激光雷达、高通8155芯片,这些配置十几二十万就能拿下。合资品牌要是还守着老技术、老思路,想靠情怀和历史吃饭,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
买车这事儿,说到底还是看需求。你要是就想要个代步工具,不在乎智能化,当地有靠谱的售后,趁着现在优惠大倒也能考虑。但要追求智能体验、想要绿牌、在意保值率,那可能得多看看别的选择了。
毕竟钱是自己的,买完后悔可没地方哭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