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摩托车数量在全球都算是挺高的,全國大約有4500萬輛,幾乎是每個人都擁有一輛,也就是說,基本上是“人手一輛”。
今年7月,越南河內市推出了“禁摩令”,打算到2030年左右讓首都的交通工具大多數都轉成電動的。
三個月不到,胡志明市建設廳就又出來提議取消“禁摩令”,不再那麼一刀切,建議在城裡的低排放區限制那些不合標準的交通工具,而且那些不達標的車輛,只要繳點費就能繼續跑。
因為城市裡的街道又窄又擁擠,加上公共交通系統不夠完善,摩托車就成了越南社會的主要出行方式,也因此變成全球摩托車廠商最看重的市場之一。
从“我很便宜”,变成“我很酷”
快二十年了,中國的摩托車品牌就像一群猛撲的鯊魚,嗅到了越南市場那巨大的經濟蛋糕。他們手裡唯一的底牌就是價格,一把銳利到連自己都可能伤到的利刃。
那会儿市场就是这么直白,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谁更便宜。本田、雅马哈这些日本品牌还顶着1800到2300美元的价格时,重庆的力帆、宗申们,把批发价直接打到700美元,零售价甚至低到令人咋舌的300美元。
这意味着啥呢?简直就是降维打击,越南的消费者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到了2002年,大街小巷跑的差不多全都是中国车。
为了把价格压到最低,企业也真是拼了,付出一切代价。利润薄得像蝉翼,有时候卖辆车连30块钱都赚不到。没得商量的路就只有一个:偷工减料。车架裂了、引擎出故障变成家常便饭,更别提什么售后服务体系,那根本就没有。
“中国制造”在越南一出场就很快跟“便宜劣质”绑到一起。信任的崩塌比建立起来还要快,像踩了油门一样快。这颗被价格催熟的毒果,最后让所有的中国企业都不得不一块咽下去。
现在,重新崛起的电动车新玩家,像雅迪这些,变得更机灵了。他们不再盲目追求“低价杀手战”,而是开始重新塑造“价值”的概念。
他们的玩法是“性能相当,价格砍一半”。一辆电动车卖4500元人民币,差不多只是同级别日本燃油摩托的一半,但性能和体验却一样不错。这下不再是甜头诱人的陷阱,而是真真切切的诚意满满。
他们在TikTok、Facebook这些本地化平台上搞起了营销,努力重塑品牌形象,把电动两轮车和越南政府的碳中和目标扯得紧紧的,也跟年轻人热衷的科技感和环保生活方式捆在一起,玩得挺溜的。
扎根,而不只是路过
大部分中国企业那会儿的主意就只是把国内多余的产能卖到越南,图个快钱,一走了之。对越南市场根本没太多敬意,也没有长远打算,基本的做法就是直接出口整车和零件,模式基本照搬。
越南政府为了保护本土工业,开始设关税壁垒和配额限制,还强制外企在当地建厂,这才让这些企业猛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些仓促建起的工厂,没有完善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仅没能改善产品的水准,反而引发了内部的恶性竞争和乱象。他们就像一群过客,根本没打算在这片土地扎根,更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扎根式共建”模式。中国企业不再只是市场上的抢夺者,反倒变成了深度融入、积极参与和共同建设的力量。
拿雅迪来说吧,早在2019年,他们就眼光独到地在越南北江省搞起了工厂。这可不是临时应付政策的那种措施,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长远布局。
这家工厂不仅在当地帮忙解决了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还带动了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小伙伴们听着,他们目前正打算把年产能从20万台直接提升到200万台,真是疯狂了!
这还只是个开始呢。除了生产基地,他们在越南一共开了超过400家门店,形成了一个涵盖销售、售后、金融服务,甚至充电网络的完整生态圈。这说明了一件事:我们不是来混一票就走的,而是愿意和你们一块儿成长,共同发展。
更长远的布局其实在于,这些公司正把越南当成把整个东盟市场辐射开的制造和研发基地。按照RCEP协定,在越南生产的商品可以免关税地出口到东盟的其他国家。这一下子让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者”变成了“产业实力输出者”,局势一下变得宽广起来。
换个赛道,让对手追不上
二十年前那场仗,打得激烈又让人心里堵得慌。中国企业身处一个已经被别人定好了规矩的成熟赛道上,和国际顶级的拳王(日本品牌)拼个你死我活。
在燃油摩托车的技术、品牌以及销售渠道方面,日本企业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中国公司能做的,唯一的就是靠价格战这种最底层、最原始的手段,来耗费对手,也在无形中耗费自己。
很明显,日本品牌只需稍作策略调整,凭借扎实的质量声誉和本土化的优势,很快就重新赢得了市场份额。而中国企业则陷入无休止的内斗,耗尽了全部的元气,最终败得一败涂地。
这次的重新进入市场,堪称典型的“换道超车”,他们巧妙地避开了燃油车的激烈争夺,直奔电动化这个全新的蓝海领域。
这个时机真是太合适了。一方面,越南政府正为日渐严重的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发愁,从之前的强制“禁摩”转向支持“油改电”,政策的重心逐渐发生变化。政府明确了未来的目标:到2030年,电动车的销量至少要占到25%,到2050年实现交通的碳中和。
另一方面,日本车企曾经的霸主位置并没有随着电动化潮流而快速跟进,在两轮车市场表现得挺慢的。他们的重心放在四轮汽车上,电动摩托的产品线很单一,价格又偏高,根本无法完全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
这为掌握全球最完整新能源产业链的中国企业留出了一个巨大的战略机遇。凭借成熟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以及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他们直接对传统的大佬们构成了“降维打击”。
现如今,竞争的焦点已不再是哪个成本更低,而是哪个供应链更坚实、技术更新更迅速、生态系统建设更完善。
挺逗的是,今天越南电动两轮车的局势,已经不单纯是“中日战争”了。本土品牌VinFast和Pega迅速崛起,分别坐稳了市场的头把交椅和第二名。
令人觉得新奇的是,迪宝和雅迪这两个中国品牌紧追在后面,形成一个更为复杂和多元的竞争格局。中国企业在这个局面中的角色不再只是搅局者,而更像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与本土品牌一道,共同描绘着市场的未来蓝图。
结语
越南街头那支摩托大军还在,但背后推动它们的核心力量正悄悄变了模样。二十年前那场惨败就像山倒一样,既是中国制造高速发展期间“低端产能走出去”的一次痛心经历,也是一次惨痛的教训。
而经过二十年的奋起直追,终于站在了胜利的巅峰,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制造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仅仅是出口产品,而是开始向全球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这次在越南发生的“复盘”,意义绝不只是一个市场的失而复得那么简单。它意味着中国企业出海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单纯依靠价格这个因素,升级成依靠技术、品牌、供应链管理以及本地化整合的多方面能力了。
中国企业正逐渐摆脱过去被动的“全球制造者”角色,转而成为一个主动的“全球产业构建者”。这,可能才是这个故事最让人振奋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