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驾驶劳斯莱斯闪灵车祸后称“不懂辅助驾驶”:测过百款智能车的千万粉丝车评人,为何在几百万豪车上栽了跟头?

陈震驾驶劳斯莱斯闪灵车祸后称“不懂辅助驾驶”:测过百款智能车的千万粉丝车评人,为何在几百万豪车上栽了跟头?

时速80公里,低头捡东西,闯红灯,冲进对向车道——这是某知名车评人驾驶劳斯莱斯闪灵时发生的事。事后他说“对辅助驾驶能力边界认知不清”。

我第一次听到这话,愣了好几秒。

这位老师傅测过的车,从特斯拉到小鹏,从蔚来到智界,辅助驾驶系统摸了个遍。他甚至在视频里详细介绍过闪灵的辅助驾驶功能,明确说过这套系统“大概相当于2017年特斯拉的水平”,只能车道保持、拨杆变道,泊车识别率六七成,适合封闭道路。按理说,这些系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他应该门儿清。

可这次,他偏偏在辅助驾驶模式下分了神。

陈震驾驶劳斯莱斯闪灵车祸后称“不懂辅助驾驶”:测过百款智能车的千万粉丝车评人,为何在几百万豪车上栽了跟头?-有驾

有句老话: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说到劳斯莱斯闪灵的辅助驾驶,功能确实比较基础。几百万的车,智能化水平可能还不如十几万的国产新车。你看现在那些国产新势力,小鹏、蔚来、智界,城市导航辅助、红绿灯识别、自动避障,该有的都有。前阵子有个横评测试,某款国产车在跟车距离、起步响应这些项目上拿满分,而有些传统品牌的车型,连基本的自动跟车起步都不支持。

这就尴尬了。花了几百万,结果在智能化上反而落后。

有车主在论坛里吐槽,说车位识别经常失败,高速上车道保持会跑偏,手一松方向盘就报警,“这哪是辅助,是添乱”。还有人说,“以前买车看车标,现在买车得看芯片”。

陈震驾驶劳斯莱斯闪灵车祸后称“不懂辅助驾驶”:测过百款智能车的千万粉丝车评人,为何在几百万豪车上栽了跟头?-有驾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也不能全怪车。

关键在于,现在市面上对“辅助驾驶”的宣传,多少有点模糊。什么“高阶智驾”、“自动驾驶”、“智能领航”,听起来好像车能自己开似的。实际上呢?按照现行法规,所有量产车都只是L2级辅助驾驶——说白了就是“辅助”,驾驶员得全程盯着,手不能离方向盘。

可有几个人真正明白这个道理?

我见过有人在高速上开着辅助驾驶玩手机,也见过有人觉得“开了智驾就能放松”。车速80公里时,低头3秒就是盲开66米,足够穿过一个路口。L2级系统不会主动识别红绿灯,不会自己判断复杂路况,一旦你分心,它可不会替你负责。

这次车祸,某种程度上给所有人敲了个警钟。

陈震驾驶劳斯莱斯闪灵车祸后称“不懂辅助驾驶”:测过百款智能车的千万粉丝车评人,为何在几百万豪车上栽了跟头?-有驾

专业人士尚且如此,普通车主呢?有多少人真的看过说明书?有多少人知道自己车上那套系统的能力边界?又有多少人,是被销售或者宣传片里那些“看起来很智能”的画面给误导了?

这里头,车企的责任或许不小。有些品牌在宣传时喜欢打擦边球,演示视频拍得天花乱坠,实际体验却是另一回事。用户手册里关键提示轻描淡写,销售为了成单夸大功能,最后出问题了,买单的还是消费者自己。

传统品牌也得反思。在智能化这条路上,光靠品牌溢价已经不够了。国产车在芯片、算法、用户体验上的进步,有目共睹。有些新势力交付前会让车主上安全课程,做能力测试,这种“用户教育”的意识,有些老牌车企或许还没跟上。

说到底,智能驾驶这事儿,技术是一方面,人的因素更重要。

再先进的系统,也救不了分心的司机。再豪华的车标,也代替不了安全意识。车可以辅助你,但不能替代你。车速80公里时低头3秒的危险,不会因为你开的是劳斯莱斯就减少半分。

陈震驾驶劳斯莱斯闪灵车祸后称“不懂辅助驾驶”:测过百款智能车的千万粉丝车评人,为何在几百万豪车上栽了跟头?-有驾

这次事件,未必是坏事。它至少让更多人意识到:所谓的“智驾”,还远没到可以撒手不管的地步。那些宣传词背后,藏着多少认知误区和安全隐患,值得每个人好好琢磨。

有人说,国产车在智能化上已经实现弯道超车。这话不假。当传统品牌还在用几年前的技术时,国产新势力已经在城市复杂路况下跑通了导航辅助,在应对突发状况时的响应速度和准确率,也在不断提升。

但技术进步,不等于可以放松警惕。

L2级辅助驾驶的“能力边界”,就是它的名字——辅助。它能帮你保持车道,能帮你跟车,能在某些场景下帮你泊车。但它不能识别红绿灯,不能应对施工路段,不能处理复杂路口,不能识别交警手势。这些事儿,还得靠人。

有车主群里流传一句话:“我花几百万,买了个智障?”这话听起来像调侃,其实挺扎心。不是车主变挑剔,而是时代变了。在智能化浪潮下,豪华的定义已经被重写:不再是真皮座椅加手工缝线,而是芯片算力加算法进化。

陈震驾驶劳斯莱斯闪灵车祸后称“不懂辅助驾驶”:测过百款智能车的千万粉丝车评人,为何在几百万豪车上栽了跟头?-有驾

拒绝进化的品牌,终究会被用户抛弃。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为什么专业人士也会在辅助驾驶上栽跟头?

或许答案很简单——习惯成自然,侥幸害死人。测过再多车,讲过再多功能,到了实际驾驶中,一个不留神,该犯的错还是会犯。而这,恰恰说明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智能”成为标配,当辅助驾驶越来越普及,用户教育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技术可以进步,但人性中那点侥幸心理,不会因为技术进步就消失。

陈震驾驶劳斯莱斯闪灵车祸后称“不懂辅助驾驶”:测过百款智能车的千万粉丝车评人,为何在几百万豪车上栽了跟头?-有驾

车企在卖车的时候,除了展示功能有多强大,或许更应该告诉用户:这套系统不能做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出问题了该怎么办。这些“负面清单”,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词,可能更有价值。

毕竟,开车这事儿,容不得半点侥幸。

几百万的豪车也好,十几万的国产车也罢,坐在驾驶位上的那个人,才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辅助驾驶再智能,也只是工具,不是保姆,更不是替身。

这个道理,或许比任何配置参数都值得记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