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新势力就迫不及待地晒出了4月销量成绩单。这次的排名倒是有点意思,小鹏一骑绝尘,理想稳如老狗,而零跑就差那么一口气,只差1000辆就能挤进前两名,看得我直咬牙。至于小米?这新兵蛋子居然已经月销两万多,雷布斯这是要搞事情啊!
销量榜,谁笑到最后?
小鹏这次交出了30,453辆的销量答卷,同比暴涨570%,连续4个月突破3万大关。不得不说,小何总当年被群嘲的"风光大嘴"现在是真香了。记得19年跟小鹏工程师喝酒,那哥们信誓旦旦说他们会做出最强的自动驾驶,当时我就笑了。现在想想,是我肤浅了,人家确实把XNGP玩明白了。
理想4月卖了26,263辆,同比增长30%,环比却掉了12.2%。李老板这么多年一直秉持着"有啥说啥"的江湖气,老顾客回头率有多高,懂的都懂。那种增程电动开起来的扎实感,确实不是靠PPT能吹出来的。
零跑这次交付了25,287台,差1000辆就能把理想挤下去,看得我心痒痒。同比增长285%,这数据放在去年简直不敢想。朱江明在今年年初那个内部会,据说拍着桌子喊的50万年销目标,当时觉得他疯了,现在看这势头,还真有戏。
至于小米,才上市几个月就能破两万,而且雷军已经把年销目标从30万提到35万了。我去年试驾完SU7后就说过,这车不是玩票,是要命的主。雷军那股较劲儿劲头,我在车圈这么多年还真没见过谁能跟他比。
销量背后,技术说了算
小鹏为啥能冲上第一?就一个字:智。小何在智驾上的执念,现在总算开花结果了。我前阵子试驾新款小鹏G9,高架上NGP一开,那叫一个丝滑。当年广汽埃安的工程师跟我说过,做智驾算法比造一台发动机难多了,这话一点不假。
理想这次环比掉了有点多,但不至于慌。他们在座舱体验上的功夫,真是使了洪荒之力。我丈母娘坐完L8后就念叨着让我换车,说她那奔驰E太"一般"了。这就是差距,老李抓住了家庭用户的痛点。
零跑的问题在哪?价格战打得赢,智驾跟不上。朱总现在应该挺焦虑,明明销量冲上去了,但智驾这趟车眼看就要错过。记得我去年搞了一次零跑C11三千公里测试,那个NOA功能用得我直冒冷汗,总感觉像个实习生在开车。
小米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产能,不过二期工厂马上就要投产了。据说9月产能会达到5万台,那画面太美不敢看。雷军那天在朋友圈晒了工厂视频,我看那个自动化水平,确实不是一般厂家能比的。不愧是搞手机起家的,生产线效率就是不一样。
向下一万公里,是什么感觉?
零跑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智驾"这趟车别坐晚了。他们过去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便宜好用",但现在大家买车都看智能化。都8102年了,谁还只用车来代步啊?我那辆T03用了一年,说实话除了通勤真找不出别的用途。朱总也不是没看到这趋势,年初就宣布了智驾规划,说2025年Q1要把城市NAP功能全国覆盖,就看实际表现了。
小米这边产能爬坡正是关键期。雷军玩了把漂亮的"饥饿营销",先用低价引爆市场,再慢慢提产能。二厂6月竣工,7-8月投产,9月就能月产5万台,这节奏卡得不要太精准。我去年参观了亦庄一厂,那个自动化程度确实让我有点惊讶,毕竟是搞手机出身的企业,生产这块玩得转。记得有个工程师跟我吐槽说,他们为了提高效率,把整条生产线推翻重来了三次,这种"折腾劲"在传统车企真看不到。
说到供应链,小米已经把N3前副车架焊接线搬到武汉江夏了,年产30万套。这意味着什么?二期产能是稳了。雷军这步棋下得妙,一边押宝北京,一边布局中部,产能安全度大幅提升。我06年在一汽实习时就明白了,汽车制造最怕的就是"断供",有了双保险,小米今年产销目标基本稳了。
总结:谁能笑到最后?
市场竞争就是这么残酷,今天是爷,明天就能变孙。记得去年这时候还是理想一家独大,今年就被小鹏反超了。零跑发力猛追,小米从零起步已经杀入前五。这汽车江湖,真是一年一个样。
我这人有个毛病,从不看PPT看实车,从不听吹牛看实测。小鹏能上位,是因为智驾真的强;零跑能猛追,是因为性价比确实高;小米能突围,是因为产品力和供应链确实有两把刷子。至于未来谁能称王?别听厂家吹,用户的钱包最诚实。
记得去年测零跑C01时发现个bug,紧急变道后车身会有明显的"二次摇摆",当时我就想着这底盘调校肯定是国内团队搞的。后来证实确实如此,但不得不说,他们进步很快,新款开起来明显稳了不少。这就是国产车的状态,你骂他们一年,说不定下次试驾就能打脸自己。
想来也是,10年前我们还在讨论合资车自主车的差距,现在已经是"智能车蠢能车"的战场了。汽车圈的十年,抵得上其它行业的三十年。只能说,多盯着用户需求的品牌,最后总不会差。就像我老丈人说的那句话:"好车不光是造出来的,更是骑在消费者脖子上逼出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