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个数据,太阳都要一个趔趄。说欧洲有47%的消费者,会考虑买中国车。这个数字,居然比美国车的44%还高。讲真,这不叫新闻,这叫玄幻小说开篇。几年前你要这么说,别人会觉得你脑子里的压缩毛巾泡发了,把理智都挤出去了。
这事的本质是什么?是欧洲的老牌贵族们,终于被野路子修仙的给破防了。
以前欧洲人看中国车,眼神里就差直接刻上“便宜没好货”五个大字。现在呢?不装了,摊牌了。比如比亚迪那个叫Seal U的,插混版卖4万欧,纯电能跑80公里。而隔壁斯柯达祖传的那个铁疙瘩,科迪亚克,要贵5000欧,动力还像老大爷遛弯。欧洲人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同样的钱,我能买个顶配,续航还长,我凭什么要去当那个大冤种?这谁受得了啊?!
所以你看,所有的高科技,最后都要回归到人民群众最朴素的需求——占便宜。什么电池技术、智能车机,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翻译过来就三个字:划得来。以前他们吐槽中国车续航虚标,现在改口叫科技感足。坏了菜了,这帮浓眉大眼的欧洲人也学坏了。
但是,事情的魔幻之处就在这里。你以为他们是真心实意爱上中国车了吗?天真。调查里超过70%的人觉得,中国车“应该”更便宜。哪怕你配置堆到三体人看了都想骂人,也只有13%的人愿意为你的“高配”多掏一分钱。
这叫什么?这就叫品牌玄学。一种深入骨髓的、近乎宗教信仰的傲慢。他们可以接受你作为一个“性价比”的平替出现,但绝不允许你跟他们的“信仰图腾”平起平坐。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个三叉星标。特斯拉最牛的是什么?是马斯克画的那个能上火星的饼。这些东西,是玄学,是信仰,你拿配置表去跟信徒辩经,你不是有病吗?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欧洲人想得太简单了,可能他们就是单纯的又抠又爱装。
所以7月份欧洲电车销量前十,大部分还是BBA那几位老神仙。中国车能挤进去,靠的不是品牌感召力,而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式打法。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比亚迪、名爵这帮哥们,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大众留下。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把产品做好,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
今年七八月,比亚迪在欧洲的注册量跟坐了火箭一样,整个中国品牌份额干到了5.4%。但这不叫站稳了,这叫闪电战偷家成功。欧洲本土那帮巨人,不是不能打,是转身慢。他们还在吭哧吭哧搞电动化修仙渡劫,结果被我们这边已经飞升的直接一个降维打击。可等大众、奔驰这些巨头缓过劲来,全面发力的时候,还能不能保持优势?我作为一个悲观的中年人,觉得悬。
话说回来,我楼下那辆大众高尔夫都停了半年了,积的灰比我钱包还厚。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头。打不过你怎么办?掀桌子呗。欧盟已经开始搞那个反补贴调查了,未来给你加关税是板上钉钉的事。还有什么碳边境税,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不想让你好好过。翻译一下就是:欢迎你来竞争,但必须在我画的圈里,而且裁判是我的人,球门还能随便动。这不叫市场经济,这叫金钟罩铁布衫,物理隔绝。
慕尼黑车展上,中国品牌几乎是去踢馆的。零跑、小鹏、深蓝,乌泱乌泱一大片,跟下饺子一样。产品线也从买菜车一路干到了豪华SUV,摆明了就是要全线开片。但欧洲市场这块骨头,不是靠“堆配置+低价”这种大力丸就能啃下来的。他们讲究品牌传承,讲究驾驶质感,甚至讲究二手车的保值率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那是一种“就算你浑身都是缺点,但在我眼里你就是完美”的偏执。
所以,中国车出海,现在看着是风生水起,其实是在走钢丝。进一步,可能是星辰大海;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最后那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中国车和欧洲车同价,你选谁?
我告诉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陷阱。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在规则内做选择的人。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那个能把五菱宏光MINI这种老头乐卖到欧洲,并成功让他们理解“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种东方智慧的人。因为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根本不是什么激光雷达和算法,而是碰瓷。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