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自动驾驶行业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车企和供应商们不再比拼“堆料”,而是比谁更“抠门”。
2023年,一辆搭载激光雷达的汽车,硬件成本能占到整车价格的5%。 但到了2025年,北京一家叫鉴智机器人的公司,直接把智驾系统价格打到了4000元以内——相当于一部顶配手机的价格。 更狠的是,他们连激光雷达都没用,全靠摄像头和算法硬刚。
这种“算法替代硬件”的逻辑,让这家成立不到3年的公司,拿下了超百万台量产订单,包括三家年销量百万级的国产车企。 为什么车企突然不爱激光雷达了? 省下的钱够不够买排骨? 我们扒开了自动驾驶行业的账本。
激光雷达从“顶配”变“鸡肋”
2021年,激光雷达还是车企宣传智能驾驶的“金字招牌”。 蔚来ET7、小鹏P5等车型,都把它当作核心卖点,单颗售价超过8万元。 但到了2023年,华为把激光雷达价格砍到2000美元,速腾聚创的M1型号甚至跌破万元。
降价背后藏着车企的焦虑: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实际销量占比不到15%。 消费者不愿为“期货功能”买单,车企也扛不住成本压力。 长城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L2+级智驾系统每降低1000元成本,车型销量能提升8%-12%。
鉴智机器人CEO单羿算过一笔账:用纯视觉方案,车企每辆车能省下至少2万元硬件成本。 这笔钱够升级三块高通8155芯片,或者给全车座椅装上加热通风功能——都是消费者看得见的配置。
纯视觉方案的核心秘密藏在算法里。 鉴智机器人给汽车装了两颗摄像头,模仿人眼的双目结构。 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这套系统能在0.03秒内计算出前方障碍物的距离,误差不超过0.3米——这和激光雷达的精度相差无几。
特斯拉早就验证过这条路线。 2022年,马斯克砍掉所有雷达传感器,全靠8个摄像头实现自动驾驶。 但特斯拉的FSD系统有个致命问题:对国内的路况水土不服。 比如三轮车突然逆行、大爷骑着自行车蛇形走位,这些场景在北美的训练数据里几乎不存在。
鉴智的工程师们花了18个月,给算法喂了超过100万小时的中国道路视频。 他们发现,纯视觉方案要想在中国活下来,必须读懂三类特殊信息:随时可能翻越护栏的行人、从岔路口斜插进来的电动自行车,以及永远不按标线行驶的“老司机”。
车企的“既要又要”难题
成本降了,性能不能打折。 某国产新能源品牌曾做过对比测试:在同一段山路弯道,激光雷达方案识别护栏的准确率是99.2%,鉴智的纯视觉方案达到98.7%。 但前者硬件成本贵了1.2万元,后者还能通过OTA持续升级算法。
更让车企心动的是交付速度。 传统方案需要3-6个月调试雷达和摄像头的位置,而纯视觉方案只需要两周标定摄像头参数。 上汽某项目负责人透露,他们用鉴智的系统,把智驾功能的开发周期从8个月压缩到5个月。
这些优势正在改变行业格局。 2023年,国内搭载纯视觉方案的量产车型从3款激增到17款。 头部供应商博世也不得不跟进,推出成本更低的4D毫米波雷达——但价格仍是摄像头的5倍。
数据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纯视觉方案最怕“见光死”。 夜晚、逆光、暴雨天气,摄像头可能变成“瞎子”。 鉴智的解法是建立动态数据库:每辆搭载其系统的车,都在实时上传特殊场景数据。
他们在河北怀来建了一座占地200亩的测试场,1:1复刻了国内20种典型极端路况。 最狠的设定是“地狱级”光照测试:用2000瓦探照灯直射摄像头,模拟正午阳光下的隧道出入口。 工程师说,这套系统现在能在强光下识别80米外的静止车辆,比三年前提升了3倍。
这套数据闭环的能力,让鉴智拿下了某合资品牌的订单。 该品牌曾要求:系统必须能识别东南亚市场的“突突车”(三轮摩托车)。 鉴智的团队在泰国拍了三个月街景,硬是把这种中国罕见的三轮车写进了算法白名单。
价格战背后的生存游戏
当车企开始用“卖白菜”的价格做智驾,供应商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行业龙头Mobileye的EyeQ5芯片,单颗价格从45美元涨到85美元,而地平线的征程5芯片直接把算力成本压到了每TOPS 0.5元。
鉴智的杀手锏是软硬件打包卖。 他们的PhiGo系统包含自研的双目摄像头、计算平台和全套算法,车企装上就能用。 某新势力品牌采购总监说:“以前我们要买芯片、找算法公司、再自己集成,现在省了至少三家供应商的对接成本。 ”
这种模式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2023年底,某激光雷达厂商的工程师在知乎爆料:公司已经砍掉了40%的研发预算,转而研究4D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的融合方案。 “老板说,再不做减法,明年就得给车企倒贴钱。 ”
这场技术路线的战争,没有绝对的胜者。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自动驾驶进入“抠门时代”,省下的每一分钱都可能变成车企的利润,或者消费者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至于激光雷达? 它或许不会消失,但肯定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