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巴伐利亚机械制造厂最近声势颇隆。一口气要释出六款新作,还都是冠以“新世代”之名。这“新世代”听着就颇具未来感,仿佛瞬时把咱们从日渐懈怠的中年抛掷到电子庞克纪元。
但疑窦也随之而生,何谓“新世代”?宝马方面宣称,这并非仅指某款特定车型,而是关乎未来十年发展的根本架构。换而言之,这是宝马在下一盘“大棋”。听上去甚是了得,但我总觉得,现如今,概念漫天飘飞,真正能落袋为安的,又有几许?
就拿此番推出的概念车来说,双四边形轮廓的头灯、荧光涂料,听着就足够惹眼。一万八千牛·米的轮边扭矩,五十四度陡坡如履平地,这简直是性能怪兽。但关键在于,这些“硬核科技”,最终会以怎样的身价出现在量产车型上?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染指?说到底,咱寻常百姓,购车是为了代步通勤,而非玩命冒险。
再者,宝马还特意强调,要推出“中国专属新世代车型 iX3L”,来年便在沈阳投产。这听上去似乎对中国市场颇为看重,但细细思量,这会不会又是某种“特供”?宛如过往那些“加长版”,看似是为了迎合国人对“大”的偏爱,但折损的,往往是原汁原味的驾驭乐趣。
当然,宝马此番行事,自有其一番考量。毕竟,眼下电动车市场的争夺战堪称白热化。特斯拉降价如泼水一般,国内造车新势力又在智能化、用户体验上玩出了新花样。宝马倘若还固守成规,恐怕真要被拍死在沙滩上。
换个角度看,宝马的转型,也折射出整个汽车产业的焦灼。传统车企,直面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既想维系自身的品牌格调,又唯恐被时代所遗弃。这般纠结的心情,恰如一位中年人士,想赶时髦,又怕被人讥讽装嫩。
不过,当我们把视线从光鲜亮丽的概念车上抽离,回到现实层面,便会发现,电动车普及,充电桩是否足够充裕?电池安全系数能否得到保障?二手车残值又该如何计算?这些问题,远比车子本身更为攸关。
另外,宝马此番着重强调的“驾控超级大脑”,初次将动力域和底盘域合二为一,听着着实炫酷,但会不会也意味着,日后修车的费用也会水涨船高?要知道,现如今车子愈发智能,但维修成本也节节攀升,动辄就要更换模块、刷新程序,荷包根本吃不消啊。
所以,宝马的“新世代”,究竟能否带领宝马走向下一个高峰,此刻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但有一点可以确凿,未来的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数据终端、生活空间。谁能更精准地拿捏用户需求,谁就能在市场中拔得头筹。
末了,回到最初的疑问,何谓“新世代”?或许,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推陈出新,更是思维模式的革故鼎新。宝马需要斟酌的,不仅仅是车子如何打造,更是如何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结,如何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保有自身的品牌价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世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