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地下车库像一段别人遗忘的时光。昏黄灯光拉长了每一辆车的影子,也拉细了神经。比亚迪仰望U8L横亘在坡道尽头,像一头安静的灰色野兽。它的轮廓在窄窄的车位前微微顿了一下:左边是三十年没粉刷的水泥柱,右边是划痕密集的旧本田。每一寸都在咬着牙关。如果换作普通司机,大概率会先平衡一下呼吸,再纠结个三分钟:到底进不进,你给我说说?
如果你问我,这么大块头的车,泊车难不难?我可能会递给你一句陈词滥调:“有手就行。”但很多时候,有手不顶用。地下车库经常用现实教你做人——见过自信进库、最后搓成竹节虾的老司机吗?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几年,有些“大块头”,靠的不是蛮力,而是“让你怀疑人生”的智商。
先说说这台仰望U8L的自动泊车功能。我第一次看到时就有点怀疑,工程师们是不是闲得无聊,把魔方玩出了车库版。遥控泊车、自动泊入/泊出,这些自动驾驶的“基本功”似乎都已熟悉。可“易四方泊车”?乍一看像把孙悟空的筋斗云塞进了越野大SUV的肚皮里——侧方涡轮旋转入库、原地掉头、断头路自如转身,不太像是两吨多铁疙瘩该干的事。就像两百斤胖子做瑜伽,核心肌群比你还稳。
实操时,过程甚至简单得让人觉得有些被冒犯了:你人坐在车里,啃着瓜子。车只等你按一个泊车键,踩下刹车选个“易四方车位”图标,屏幕一点,手可以松开。剩下的都是仰望U8L自己的事:它靠着毫米级感知元件、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把周围空间掂量得比你丈母娘看你还细。号称定位精度达到0.04米,你要是比它进库还准,我都怀疑你是不是停车机器人。
数据很实:搬出一页技术资料搁桌上——效率比驾龄三年以上的老司机快50%,单次泊车节省8秒,总体效率提升20%。别小看这8秒,主城高峰期那可不止结一段世仇,可能还让你和后排小朋友和睦共处。场景适应性更是有点像金庸写轻功——不挑场地下楼梯,地下库光线昏暗、老旧小区标线残破,只要有车位的理论物证,仰望U8L都能给你实打实落库,极少脚软。想当年,我们数着塌方的路和坑洼的停车位告别青春,现在人家新一代大块头已经不怕“坑洼”了。
你我都知道,高科技不顶用的时候往往是一脚给你踩进沟里。这个车倒是考虑到极致。旁边要是冲出来只猫、一个人,仰望U8L下一秒就会启动低速紧急制动(MEB),甚至外放一声冷冷的警示:“请注意,泊车中有行人经过。”科技感与安全感充分融合,比爸妈在你倒车时的叮嘱多了一份机械的决绝——不想担责,直接拉停。
有朋友曾调侃:“你信不信,等以后你开比U8L还大的车,也不用担心停车。”我想象了下未来的停车场——成百上千台两吨多的大家伙,安安静静自己找地儿钻进去,司机围坐一旁,绷着脸考试手机三连消。“老司机”这词儿很快要被AI请出江湖了。以前吹牛说倒车入库多久没失误,现在是不是要改口了:我的AI比你的AI进得准?
你要说这样停车体验多好?说实话,确实好,舒服得像实习法医第一次只看一具解剖全熟的标本。但坦白讲,作为一个职业习惯偏执的人,我只相信机器到它不趴窝为止。毕竟,过去十年里,“智能”两个字没少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唯一不用怀疑的是,这玩意儿变笨的概率,比大多数“临时考本”的新司机低很多。
再从另一个角度,一个自动泊车做得再牛,说穿了无非是人为“失控”的极限边界往后推了一截。停车这事,无非控制空间、精度和风险。AI快准狠没错,但偶有灵感枯竭,软件抽风的日子。别忘了,每一行代码都是一个新变量,每升级一次都是新未知。那些年看代码查出来BUG,和解剖看微小创口,是一回事——容易被忽略,但往往致命。
总结这段体验,我没想卖弄技术,也不想为科技站台。坦诚说,仰望U8L自动泊车的确“牛”,牛到有点不讲武德,牛到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操作能力”被智能替代成无风险动作时,人的判断和危机意识是不是会变得迟钝?当AI可以轻松解决空间困境,方向盘之外的人,是不是反而走向了“思维自动挡”?
想起一句老话:“发明就是为懒人服务。”如果某天所有司机都能坐着“傻瓜”大车云淡风轻地停进小格子,会不会停车这件事本身,也变得不值一提?到时候,是人逐渐退化,还是机器走向极致?答案谁都没准,我手头只有证据。你呢,安全感、技术感和自主感,你会更想留住哪个?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