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转单数不足YU7总订单的15%
2025年7月2日,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在直播中明确表示,旗下SU7和SU7 Ultra两款车型的转单量仅占YU7总订单的15%以下。这一数据揭开了小米第二款车型YU7的订单真相——尽管发布后3分钟斩获20万大定订单,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但真正从SU7“转投”YU7的用户占比极低。
爆款背后的真实用户画像
YU7的锁单用户中,30%为女性,比SU7高出4.5个百分点,且苹果手机用户占比达52.4%。上海、杭州、北京成为下单量前三的城市,用户更青睐流金粉、丹霞紫等柔和配色。这与SU7以男性为主的科技极客群体形成鲜明对比。雷军直言:“YU7吸引的是从未考虑过小米的新用户。”
转单率低的三大关键
产品定位差异:SU7主打轿跑性能,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尽管两者共享技术底座,但用户需求截然不同——前者满足“驾驶乐趣”,后者瞄准家庭出行与科技体验。
价格敏感度:YU7标准版25.35万元起,比SU7顶配贵近6万元。尽管配置拉满(激光雷达、700TOPS算力),但涨价仍劝退部分SU7用户。
交付周期焦虑:YU7锁单后最快需等58周(约13个月),而SU7交付周期已缩短至20周内。有用户直言:“等得起SU7,等不起YU7。”
市场竞争的暗战
面对YU7的火爆,特斯拉Model Y紧急升级车机系统,蔚来推出“退订补定金”政策,极氪007则降价3万元促销。但雷军认为这些手段“不专业”:“YU7的订单水分和SU7一样,都是行业惯例的7天犹豫期统计。”数据显示,YU7开售18小时锁单转化率达83%,远超行业平均50%-60%。
产能与信任的双重考验
尽管SU7累计交付已超26.5万台,但YU7的订单量是其三倍。小米紧急扩建工厂,但标准版交付仍需53-56周。更棘手的是,部分黄牛加价倒卖订单,小米不得不限制锁单后仅限直系亲属更名。雷军呼吁用户耐心:“我们正以每天新增3000个工位的速度扩产。”
这场转单率低的现象,折射出小米汽车的双刃剑效应:SU7积累的品牌势能成功转化为YU7的流量,但用户对价格、交付的敏感度也暴露了新势力车企的供应链短板。正如一位汽车分析师所言:“小米用SU7教育了市场,YU7却要靠真功夫留住用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