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销量占比超34%,“要么油车、要么电车”的含金量还在提升?

在乘联会发布的8月份销量信息中,我们找到了很有意思的数据。

从零售量来看,8月份整体销售乘用车(不含皮卡)199.5万,其中新能源车销量110万,在这110万的新能源销量中,纯电车型销量68.6万,PHEV+REEV销量41.4万。

电车销量占比超34%,“要么油车、要么电车”的含金量还在提升?-有驾
电车销量占比超34%,“要么油车、要么电车”的含金量还在提升?-有驾

翻译过来是:

新能源车的销量占比,在8月份已经超过了55%,整个市场中,油车的销量占比还剩下45%,纯电车型的销量占比34%,混动(包含增程)的销量占比为21%。

很有意思,用户买的最多的是油车,其次是纯电车,最后才是带着发动机的混动(增程)车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纯电车型的销量占比已经超过了1/3,在油车、电车、混动三种技术路线中,纯电车型是增速最快的一个。

为什么?

纯电产品,价格越低越好卖!我们统计了过去12个月的销量数据,卖得最好的电车,都是10万以内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宏光MINI EV、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等车型。

电车销量占比超34%,“要么油车、要么电车”的含金量还在提升?-有驾

这些车型走量的核心点,就是价格不高,能够让人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真正甩开加油站,这对于很多只是日常代步的用户群体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电车的价值非常单一:就是甩开加油站之后,绝对意义上的出行经济性能。

打个比方,过去8万块钱买台本田飞度,即便是再省油的油车,百公里油耗也得6L左右,7块钱的燃油单价,百公里的出行成本需要40块钱+。

核心问题来了,有的人买车,只是日常代步,需求非常基础。

这时候来一个电车,直接充的是5毛钱的家用电,100公里的成本直接从40块钱降到8块钱,80%的日常使用成本降幅,很难不让人动心。

这也就很能理解,为什么入门电车的销量非常高了。

很多人的出行离不开车,但有的时候只是开3公里、5公里,油车的出行成本高,骑车不方便,开电车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电车销量占比超34%,“要么油车、要么电车”的含金量还在提升?-有驾

所以,买电车的用户群体的需求就很简单了,能解决日常出行的高成本问题就行。

油车的用户群体同样坚定,买油车的要求就是“稳定、耐用”,要求一台车可以开很多年不换,而且每年的用车强度可能不高。

油车还能有45%的市场份额,原因还是国内还有一大批的用户群体,是第一次买车。所以,油车的工具属性会更吸引他们。

其实最让人诧异的是,为什么“可以用油、可以用电”的混动车型销量占比最小?

1、混动车型21%的销量占比的确不如电车的34%,但也不是没人买。

2、混动车型的成本高,发动机、油箱、电机、电池包,一个都不少,这注定了混动车型的定价,没办法做到和纯电车型一样“无限制”的下放。

电车销量占比超34%,“要么油车、要么电车”的含金量还在提升?-有驾

比如说,你可以用3万块买到一台纯电车,但无法买到混动,就是这个原因,混动车型的价格普遍较高,即便是最便宜的秦PLUS,终端价格其实也得7万块钱左右。

这意味着在下沉市场,混动产品的销量一定不如纯电。

3、混动入局普遍比纯电晚,而且车型选择较少。

整个市场中,混动车型的数量不如纯电车型多,2023年才有一部分企业开始入局混动,在车型选择上,纯电车型更多,也更容易覆盖更多的群体。

总之一句话,混动有起步晚、门槛高、定价高的发展制约,但也不代表混动就没人买。

高端市场,混动要比纯电更吃香,比如说AITO、理想这两家企业,在高端市场今年就能完成100万销量,且单车均价在30万以上,这也是纯电无法完成的成绩。

电车销量占比超34%,“要么油车、要么电车”的含金量还在提升?-有驾

严格意义上来说,纯电和混动是两个不同的路线。

纯电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市场更大,用户群体更能接受,混动解决的是吃得好的问题,高端用户群体更喜欢,但考虑到高端用户群体的占比较少。

所以在销量上,纯电必然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