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翻车事故引发质疑,北汽集团急忙撇清关系,212越野车背后藏着复杂恩怨,品牌纠葛多年难解

昨天在朋友圈刷到一段212越野车在攀爬赛翻车的视频,画面挺震撼——车身直接侧翻,A柱明显变形,旁边一帮人急着拉扯安全带。第一反应就是,这车架怎么顶不住,安全撑不住啊?不过这视频火得狠,评论区炸了锅,大家都忙着把事儿往北汽集团头上扣。

北汽,你们这质量也太扯了吧,212不是北汽的经典吗?怎么翻车这架构还能变形成这样?不少人的质疑声中夹杂着放心不下的意味。可我自己知道,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什么北汽,什么212,背后是堆烂摊子,复杂得难理清。

一场翻车事故引发质疑,北汽集团急忙撇清关系,212越野车背后藏着复杂恩怨,品牌纠葛多年难解-有驾

北汽集团跟真正造这辆212的北京汽车制造厂,是两码事。北汽集团最近火速发声明,撇清了关系,直接说咱跟这玩意儿没关系,全是别家的产品,别找咱。换句话讲,这跟那个大厂的老牌子一点儿瓜葛没有。说实话,我还真不太确定有多少人搞清楚这关系,毕竟标上的212太醒目,大家一下反应就是北汽的车。

回头梳理下历史,212这个名字曾经是国防兵器,那是60年代中期为了军事需求研发的越野车,我老家村里老爹还经常提起这玩意儿,多牛逼。后来这北京汽车制造厂是国企,一直到2015年那年,北汽集团把持股全卖了,彻底脱身。卖给谁?先给了山东富路,再到魏桥集团,现在是民营企业在运营这品牌。

这年头,国企一转型,品牌线乱得一塌糊涂。重点是,北汽集团虽然甩手不管,可授权北汽制造继续使用北汽北京汽车的商标,这事儿就埋下了隐患。你说消费者怎么看?一看北汽两个字,自动归咎北汽集团,不管实际是哪个厂在造。

我朋友小李是做维修的,他说:这A柱变形不是坏事儿,反而证明结构吸收了能量,越野车就是得这么硬朗,方方正正的设计就是为了扛一扛撞击。 按他这个说法,视频里看着吓人,但实际上结构在承担冲击,是主力安全区。你说这会不会跟咱们平常理解的车架歪了就废了冲突?算是我对这辆车结构安全有点误解吧。

一场翻车事故引发质疑,北汽集团急忙撇清关系,212越野车背后藏着复杂恩怨,品牌纠葛多年难解-有驾

这也让我回想起我去年去北汽集团研究室时听的事,那个南厂北厂的划分,内部人员都说不清楚有啥分别,连他们自己也吐槽这分厂啥意思,没人管,只是挂个名。听完心里凉了半截。国产车里头,除了长城真正用心在造车,其他厂就像推沟里泥巴那样,质量话题永远是甩不开的阴影。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长城炮,听说车架那块用的是高强钢,成形工艺和焊接控制都严得不行;而212显然更像是粗糙拼凑,甚至有人打趣说这是老爷车复刻加更新风格,实际上供应链零配件供应都是拼爹命去赶进度,能惜了。

朋友圈里我还翻了下照片,去年野外试驾212的画面,车头油漆粗糙不均匀,门缝密封比沙发缝隙还大,配件缝隙都像随便塞进去的,碰撞的时候,这种缝隙多半能直接影响刚性和整体强度。再琢磨琢磨,好像有道理。

一场翻车事故引发质疑,北汽集团急忙撇清关系,212越野车背后藏着复杂恩怨,品牌纠葛多年难解-有驾

我也没细想过,为什么这北汽制造拿着国企的历史招牌,却卖给民营企业后口碑还能在网上乱飞。有个猜测(估计不准),这背后是山东那两家大集团在玩壳操作,用212这个牌子搞新能源项目,靠历史故事博眼球,说白了跟车没大关系。这2024新款212里糅合的不知道是哪个时代的技术,反正我感觉不搭调。

还有次跟卖车的老哥聊天,他说:咱这市场上,像212这类车本就是边缘产品,买的人多是情怀,或者特定圈子里的硬核玩家,和平时主流用户关系不大。卖得好不好根本不影响北汽集团七大车系的利润。

我算了下,这212的百公里油耗还真高,估计得11个左右,不确定,但确实没环保优势。保值率恐怕更惨,老旧越野车那种铁饭碗如今早变成负担,车主换车成本大概2000-3000块折旧一年,粗略估算,买到用5年亏七成没问题。咱们谁会傻到去当坑呢?

一场翻车事故引发质疑,北汽集团急忙撇清关系,212越野车背后藏着复杂恩怨,品牌纠葛多年难解-有驾

我得坦白,前面说车架变形算安全设计有点泛泛而谈。蹲最后想了一下,这结构到底算稳不稳,还得给个模糊的——一时靠目测和维修心得说实话不够客观,安全检验结果才是硬标准。只是咱普通用户没权利看到那些测试数据。

说着说着,有点扯远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到底,212翻车的视频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件矛盾的事。是硬派越野的情怀体验,还是坑爹的安全隐患?外界对于品牌纷争的种种揣测,是否也影响了买这车的决心?

说不定,正是这层复杂情感让212一直活在舆论漩涡,不管它到底是谁的亲生儿子。

一场翻车事故引发质疑,北汽集团急忙撇清关系,212越野车背后藏着复杂恩怨,品牌纠葛多年难解-有驾

你对这种国企历史+民营接盘的汽车品牌,有啥看法?买出来的车心里踏实吗?还是说,情怀和现实总得选一个?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