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问题陷入舆论漩涡。据报道,此事引发众多车主不满,进行无损退订维权。多名SU7 Ultra准车主认为,其高价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宣传不清晰的问题。
5月7日晚间,小米汽车公开致歉并推出补偿方案。小米汽车称,我们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将采取以下措施:对于未交付的订单,我们将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对于已提车和在本次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截至5月10日23:59:59前)的锁单用户,我们将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具体信息请关注小米汽车APP后续官方信息。
但不少消费者并不认可这一方案。据悉,多名SU7 Ultra准车主组建了维权群,进行无损退车维权的人数已超过300人。有车主表示,“官方给出的方案,我们不满意,虽然可以改配为普通机盖,但需要重新排队,等车的时间可能长达30多周甚至40周。”重新排队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官方给出的补偿方案还有时间限制,改配窗口仅开放至5月10日,若不接受且不提车,2万元定金将被没收。
小米汽车曾于2月26日发布技术说明,强调该部件的结构优化与功能性,雷军亦在直播中表示“内部结构已改动”。但实际交付后,第三方测试显示,120km/h时速下该部件未能产生预期气流效果,甚至被车主调侃为“挖孔装饰”。
行业反思:技术承诺与用户信任的平衡
此次事件暴露了智能电动车企在技术营销与用户体验间的矛盾。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Q1新能源汽车投诉案例中,23%涉及性能参数争议,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业内人士指出,车企需建立更透明的沟通机制,避免过度渲染未经验证的技术亮点。
小米汽车回应称,碳纤维前舱盖“部分承担气流导出和散热功能”,但承认“表述存在偏差”。目前,部分车主已委托律师维权,要求小米承担“误导宣传”责任。
中国智造的启示:诚信与质量的双重底线
争议背后,中国制造业正从“速度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型。以杭州升恒科技为例,其AI视觉磁材检测设备通过工信部“AI产业创新场景应用案例”认证,凭借微米级检测精度,助力特斯拉、西门子等企业实现零缺陷生产。升恒科技的技术逻辑表明:唯有以诚信为根基、以技术为支撑,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信任。
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从碳纤维前舱盖的功能争议到磁材检测的微米级精度,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不仅在于创新速度,更在于对每一处细节的极致把控。”
#小米汽车争议 #消费者权益 #中国智造 #工业诚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