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这套改装件长啥样。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金属管子,主要就是三块东西:一块厚厚的泡沫海绵,摸起来像洗碗用的那种,但密度更高;一圈软软的密封条,有点像冰箱门的胶条;还有个塑料进气嘴,装的时候得用 502 粘牢。
这三样东西分工还挺明确。海绵负责挡灰,我特意看了下,它是那种多层的,能把路上的尘土一层层拦住;密封条是塞在接口处的,下雨的时候能挡住溅起来的水;进气嘴就是让空气更顺畅地进到发动机里。论防护能力,海绵挡灰能打个 70 分,密封条防水能到 80 分,日常够用了。
安装的时候有点小插曲。简单的部分是传动那边的进气口,用内六角螺丝拧下来,换上新的,10 分钟就搞定。麻烦的是坐垫底下那块 —— 得先拆坐垫,里面有传感器的线,得小心分开,别扯断了。最费劲儿的是装粗进气管,我来回调了好几次才对准,后来发现按对角顺序拧螺丝会顺手很多。对了,我还在壳体里面贴了小块防尘棉,感觉这样空气流通更顺,你们也可以试试。
跑了 3000 公里,我专门拆下来看了滤芯。正面(迎风的那面)沾了不少灰,用手摸能感觉到一层细细的污垢,估计得有八成脏了;但翻过来看看背面,居然还挺干净,能有 98% 的洁净度。之前问过老骑手,他们说只要背面干净,就说明过滤没毛病。按照这个状态,再跑 2000 公里再换完全没问题,比原厂滤芯换得少多了。
再说说骑着的感觉。150cc 的车,本来动力就不算强。改完之后,最明显的是起步时进气顺畅多了 —— 以前加油门有点 “闷”,现在像吸管没被堵住似的,响应快了点。我测了下,进气效率从原来的 72% 提到了 89%,这个差别在市区超车时能感觉到。
不过有两点得说清楚。一是极速没变化,毕竟排量在这儿,别指望改个进气就变成大排量;二是涉水能力确实好了,以前过积水超过 30 厘米就心慌,现在过 50 厘米的水洼,发动机也没呛到,这得归功于那个密封条。
很多人担心小排量车改进气是白花钱,我觉得得看需求。如果你经常跑土路、乡下,那这套东西能挡灰,减少发动机磨损;如果总在城市里骑,偶尔遇到下雨,它的防水性也能让人放心。算笔账的话,首次安装花了两个多小时(主要是看视频学步骤),但滤芯更换周期从 3000 公里变成 5000 公里,长期下来能省点滤芯钱,传动系统也不容易坏。
要是厂家能再改进下就更好了。比如坐垫底下的安装结构,要是能设计成快拆的,就不用每次都拆传感器线了;还有进气嘴,要是能做成可以调节大小的,说不定能适应不同路况。
最后想说,小排量摩托车改装,别追求 “一步到位”。像进气这种关乎发动机的部件,选靠谱的配件,自己多观察使用状态,比盲目跟风强。你们有没有给摩托车做过实用的小改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