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汽车市场的朋友们可能都发现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动静是越来越大了,甚至可以说有点让人应接不暇。
以前咱们总说手机厂商开新品发布会频繁,现在看来,华为发布新车的速度,简直比发手机还要快。
大家可能刚熟悉了问界这个牌子,突然之间,智界、享界、尚界、尊界,一下子冒出来四个新名字,凑齐了所谓的“五界联盟”。
这阵仗,就好像要把当年在手机市场上那套“机海战术”原封不动地搬到汽车圈里来,用一堆新车型把各个价位、各种类型的市场都给塞得满满当当。
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既兴奋又好奇,华为这究竟是要下一盘多大的棋?
咱们先来一个一个地认识一下这“五界”大军里的各位成员,看看它们各自都承担着什么样的任务。
首先是大家最熟悉的问界,这是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品牌,也是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开路先锋,现在来看也是最成功的一个。
问界M7的改款车型一上市就成了爆款,销量一度高得惊人,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国产新能源车。
而更高端的问界M9,价格卖到了五十万以上,每个月还能稳定卖出一万五千多台,这在以前是国产豪华车想都不敢想的成绩,直接抢了不少传统豪华品牌像奔驰、宝马的市场。
接下来,问界还要推出一款M8,定位在M7和M9之间,进一步把自己的SUV产品线织得更密。
可以说,问界是华为的“王牌军”,负责打响品牌,稳住高端市场。
然后是和奇瑞汽车合作的智界。
它的第一款车S7,虽然技术上很亮眼,被很多人看好,但刚上市时在生产和交付上遇到了不小的麻烦,耽误了最好的销售时机,挺可惜的。
现在,华为和奇瑞显然是吸取了教训,准备卷土重来。
除了要对S7进行升级改进,还要推出一款全新的轿跑SUV,叫做智界R7。
华为的高管余承东甚至放话说,这台R7会是“100万以内最强的轿跑SUV”,听这口气就知道,智界这是憋着一股劲儿,要把之前丢掉的阵地给夺回来。
第三个是和北汽集团合作的享界。
这个品牌走的是高端商务路线,目标客户非常明确。
它的首款车享界S9,是一台大型豪华轿车,直接对标的就是奔驰S级、宝马7系这种级别的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大老板坐的“行政级座驾”。
这还不够,享界紧接着还要在今年9月份推出S9的旅行版,叫做S9T。
旅行车在国内虽然小众,但代表着一种生活品味和格调,华为连这个细分市场都不放过,可见其布局之广。
接下来要说的这两个,是全新的品牌,一个比一个有野心。
一个是和江淮汽车合作的“尊界”。
如果说享界的目标是奔驰宝马,那尊界的目标就更高了,直接瞄准了保时捷。
据说它的第一款车S800,定位是百万级别的超豪华轿车,竞争对手就是保时捷帕拉梅拉这样的顶级豪车。
这说明华为不仅要在技术上领先,在品牌高度上也想冲到金字塔的顶端。
最后一个是和上汽集团合作的“尚界”。
这个品牌的任务最实际,也最关键,那就是“走量”,去抢占市场份额。
它的第一款车H5是一款SUV,尺寸比问死M5小一点,但关键是价格,预计会进入20万以内的市场。
这个价位是什么概念?
正是目前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方,盘踞着比亚迪宋PLUS、特斯拉Model Y这样的销量巨头。
尚界就是要像一把尖刀,插进这片“红海”里,用更亲民的价格和华为的技术,为整个鸿蒙智行体系带来巨大的销量。
把这五个品牌放在一起看,华为的战略意图就非常清晰了。
从十几万的家用车,到上百万的顶级豪车;从最主流的SUV,到轿车、旅行车,未来可能还有MPV,华为想用最短的时间,把消费者能想到的所有汽车品类和价位区间全部覆盖。
靠一个汽车厂家自己,研发这么多车型,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但华为不这么干,它选择和一群伙伴一起上,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上汽,这些都是国内有头有脸的汽车集团。
华为提供核心的技术、智能系统和品牌影响力,合作伙伴提供成熟的生产制造能力,大家分工合作,形成一种“群狼战术”,用集体的力量去冲击整个市场。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看似强大的模式,背后也藏着不少挑战和风险。
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内部竞争。
就拿SUV来说,问界已经有了M5、M7、M8、M9,现在尚界又来一个H5。
这么多车型,价格区间挨得那么近,设计风格和车机系统又都是华为那一套。
那消费者走进华为的店里,面对一排长得差不多的SUV,该怎么选?
销售人员又该重点推荐哪一款?
这很容易造成“自家人打自家人”的局面,互相抢夺客户,而不是一致对外。
如何让这些“界”字辈的兄弟们既能协同作战,又能有清晰的差异化,避免内耗,这是华为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大难题。
其次,就是品控和生产管理的问题。
智界S7交付不顺畅的教训还摆在眼前,那还只是和一个奇瑞合作。
现在合作伙伴增加到了四个,未来还有上汽。
每家车企都有自己的工厂、自己的管理流程和质量标准。
华为虽然强势,想用一套统一的高标准来要求所有伙伴,但实际执行起来的难度非常大。
这就好比一个总厨,要同时管理好几个不同的厨房,让它们用不同的灶具和厨师,却能做出味道和品质完全一样的菜,这个挑战可不小。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交付速度,进而损害到华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口碑。
最后,我们还是绕不开那个问题:华为到底算不算造车?
华为一直强调自己不造车,只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但我们看看实际情况,从一款车最开始长什么样、有什么功能,到最核心的电机、电池、电控技术,再到智能驾驶系统、智能座舱,甚至是最后的品牌宣传、门店销售,几乎所有能决定一款车好坏、能赚钱的环节,都被华为牢牢抓在手里。
那些合作的车企,更像是一个拥有先进生产线的“代工厂”,负责把华为设计好的东西生产出来。
这种模式对车企来说,短期内能搭上华为的快车,销量和关注度都上来了,但从长远看,自己的核心研发能力、自己的品牌灵魂会不会慢慢被削弱?
这恐怕是所有和华为合作的车企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华为这波“车海”攻势确实来势汹汹,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新的想象空间,但造车毕竟比造手机复杂得多,这条路能走多远,最终还要看这个庞大的“联盟”能否真正做到步调一致、品质如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