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2025上海车展火热举行,许多汽车厂家纷纷展出最新款车型,引得现场观众赞叹连连。
不过,除了那些现在混得不错的车企,还有一些当初光芒万丈的品牌却在成功的路上摔了个大跟头,比如拜腾汽车。他们烧了84亿,结果连一辆量产车都没能交付,反倒花了大约五千万给员工买零食。
那么,这家车企为何会一步步走向破产呢?
拜腾的辉煌
拜腾的故事得追溯到2016年,那时候前宝马i8项目的负责人毕福康和前华晨宝马的销售总监戴雷联手,成立了Future Mobility Corporation,后来改了个更响亮的名字叫拜腾。
这两位“汽车界明星”很快就吸引了投资者的注意,提出“德国品质+智能终端”的口号。他们的首款概念车M-Byte在2018年CES展上以48英寸的超大屏幕大放异彩,甚至被CNN称为“来自中国的特斯拉挑战者”,瞬间赢得了大量订单。
2018年,他们完成了5亿美元的B轮融资,一汽集团、宁德时代等大企业纷纷投资,南京市政府也给予土地、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估值接近20亿美元,一举成为行业内的“独角兽”。
不过,这家公司最吸引眼球的不是技术上的突破,而是那些让人咂舌的“烧钱艺术”。
花式烧钱
拜腾的首款车型M-Byte发布于2018年,却拖到2020年都没能量产。期间,他们在全球各地参展,在南京设立了工厂,上海也建了设计中心,结果大部分资金都花光了。
除此之外,他们在非核心领域的花费也很可观。北美办公室有300个员工,年平均零食开销高达5000万元,每个人每天的消耗接近450元。高管办公室布置得十分奢华,员工的名片还用进口环保材料,单盒成本就超过了千元。
在上海开品牌店的时候,店员的服装是从德国定制空运过来的。高管出行基本上都是选择头等舱,享用顶级红酒。理想汽车的CEO李想曾经调侃,他们这3200人的团队里,居然只有2个副总裁,出差的时候还得住经济酒店,花钱还要和同性拼房。
拜腾这种讲究“面子工程”的烧钱方式,结果直接让他们在2020年账面上的资金耗尽,工厂也停摆了,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最后甚至被央视给点名批评。
拜腾的崩溃可不是简单的“烧钱”能说清的,管理层之间的决策矛盾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管理层混乱
毕福康和戴雷这两位创始人在决策权等方面频频发生摩擦,结果在2019年,毕福康突然离职,加入了贾跃亭的FF公司,这一变动引发了团队的不安,接着好几十名高管也陆续选择离开。
拜腾的北美研发中心是由一些对汽车一窍不通的程序员来主导的,沟通不畅和中国团队的联系断裂,使得产品的定位十分模糊,设计上也显得混乱,财务审批也没个头绪,报销3000元的一顿饭、海外考察无预算管控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乱象无疑都是拜腾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0年的新冠疫情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南京的工厂因为欠了供应商3.2亿元的货款而停工,硅谷的团队也因为签证的麻烦全员撤离。
尽管到2020年,拜腾的融资总额已经达到84亿元,但资金链的问题让他们不得不停运,拖欠供应商的钱超过3200万元,最终被法院裁定破产清算,中国区的工厂也被迫停工了整整六个月。
2021年,富士康试图用技术支持和2亿美元的资金来救助拜腾,可惜仍旧无济于事。尽管南京的工厂是按工业4.0的标准建造的,但因为拖欠电费被迫停工,拜腾的量产时间从2019年开始就一直在推迟,最后沦为“僵尸企业”,直到2023年彻底关闭。
拜腾事件让大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了深思,企业要把资金优先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光会“讲故事”是没有用的,硬实力才是王道。其他企业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能掉以轻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