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跟货车、物流打交道的老铁,对“东风股份”这四个字绝对不陌生!马路上跑的那些轻卡、微卡,十辆里有三辆车头都印着“东风”LOGO。但你绝对想不到,这家如今年营收轻松破千亿的行业大佬,20多年前刚出道时,是靠着“硬啃骨头”才在商用车圈站稳脚跟的“小透明”。
从2000年成立到现在,东风股份刚好走完了20多年的“打怪升级路”。这期间,它踩中过中国物流爆发的“黄金风口”,也扛过汽车市场的“寒冬暴击”;尝过技术突破的“甜头儿”,也熬过转型期的“阵痛期”。今天咱就顺着时间线扒一扒——它到底是怎么从“零经验小白”,逆袭成商用车领域“顶梁柱”的?未来又打算憋什么“大招”?
一、初创:背靠大树≠躺赢!开局就得“自己挣饭吃”(2000-2005)
聊东风股份,绕不开它的“靠山”——东风汽车集团。但千万别被“大厂背景”骗了,它刚成立那几年,日子比很多民营车企还“憋屈”,完全没有“富二代”的潇洒,纯属“开局一条狗,装备全靠打”。
(一)2000年:三方组队“搞事情”,为解决刚需而生
上世纪90年代末的商用车市场,那叫一个“拧巴”:一边是个体户、小物流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大家急缺小吨位、灵活抗造的轻卡;另一边是市面上的车要么是“进口天价款”,普通老板看一眼价格就劝退;要么是老国企的“古董款”,技术落后毛病多,拉趟货半路趴窝是常事儿。
当时东风集团主打重卡、中卡,轻卡领域纯属“短板”。刚好赶上国家推国企改革,鼓励“强强联手搞事情”。2000年7月,东风集团拉上广州汽车集团、台湾裕隆集团这两位“队友”,凑了10个亿启动资金,在湖北武汉正式成立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说白了,这公司就是为解决“老百姓买得起、用得住的轻卡”这个刚需而生的。
刚成立时的条件,说“简陋”都算客气的。厂房是东风老厂区改造的,设备大多是“二手货”,研发团队更是“凑出来的草台班子”——有东风抽调的老工程师,有刚毕业的“职场小白”,还有从合资企业挖来的“技术骨干”。那时候团队里流传着一句狠活:“咱没退路,造不出好车,这10个亿就真打水漂了!”
(二)爆款出道:“东风小霸王”靠“笨办法”圈粉无数
公司的“开山之作”,就是后来火遍大江南北的“东风小霸王”轻卡。为了造这款车,研发团队没走半点捷径,全靠“笨办法”死磕。那时候没先进的模拟软件,工程师们就揣着图纸扎进物流园,拉着货车司机“唠嗑挖需求”:“你觉得车斗多长最顺手?”“驾驶室哪块设计得膈应人?”“拉几吨货的时候发动机最费油?”
有位老工程师后来回忆,为了测试发动机可靠性,他们开着样车从武汉干到新疆,再从新疆开回武汉,来回一万多公里“魔鬼测试”。白天赶路测性能,晚上就在路边小旅馆里改图纸,车座上全是油污,脸被晒得脱皮,硬生生把发动机故障率从15%干到了0.5%以下,这股狠劲也是没谁了。
2001年,东风小霸王正式“出道”,定价6万多,比当时的进口轻卡便宜一半还多,载重能到3吨,油耗还低到感人。上市第一个月,订单直接排到3个月后,火得一塌糊涂。武汉当地的物流老板王师傅,是第一批“铁粉”,他说:“以前开老车,拉一趟货修两次,换了小霸王之后,半年没进过修理厂,挣的钱都多了好几万!”
不过那时候的东风股份,还是个“小透明”。2001年全年销量才1.2万辆,员工不到2000人,生产线一天最多造50辆车。更要命的是,业务全靠“东风小霸王”单款撑场面,堪称“一条腿走路”,要是这款车卖不动,公司直接就得“原地倒闭”。
(三)2005年:上市“补血”,终于站稳脚跟
随着销量越来越火,新的难题来了——缺钱!扩建厂房、升级设备、研发新车,每一项都得砸钱。东风集团虽是大股东,但当时自己也在搞重卡升级,能匀出来的钱有限。没办法,只能走上市“融资补血”这条路。
2005年12月,东风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股票代码600006。上市第一天就“开门红”,股价从发行价3.72元冲到4.5元,一下子募集到15个亿“救命钱”。这笔钱真是“及时雨”:武汉工厂立马扩建,产能直接拉到10万辆;专门的研发中心也安排上,开始琢磨新车型。
到2005年底,东风股份年销量突破8万辆,年营收达到35亿元,在国内轻卡市场的份额从1.5%暴涨到8%。这时候的它,终于不用再担心“活不下去”,正式在商用车圈站稳了脚跟。
二、发展:从“单款爆款”到“全品类开挂”,踩准风口一路狂飙(2006-2020)
上市后的15年,是东风股份“开足马力跑”的黄金期。这期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物流、城市配送、农村市场全爆发了巨大需求,而东风股份精准踩中每一个风口,从只造轻卡的“小作坊”,逆袭成覆盖全系列商用车的“集团军”。
(一)2006-2010:抓住物流“风口”,销量直接翻倍
2006年之后,网购开始在中国“野蛮生长”,快递物流行业像坐了火箭一样起飞。那时候快递企业最缺的,就是能在城市里灵活穿梭、载重量又够用的轻卡。东风股份嗅觉超灵敏,立马推出专门针对快递物流的“东风多利卡”系列,精准击中痛点。
这款车比小霸王空间更大,载重能到5吨,关键是驾驶室设计得特别贴心——加装了空调和助力转向!要知道那时候很多轻卡连空调都没有,快递司机跑长途简直是“蒸桑拿”。多利卡一上市,就被顺丰、圆通这些快递巨头抢着下单,2007年一年就卖了5万辆,直接卖爆了。
除了快递物流,农村市场也是东风股份的“宝藏战场”。2008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农民钱包鼓了,买卡车拉化肥、运农产品的需求蹭蹭涨。东风股份立马推出性价比拉满的“东风金霸”微卡,定价只要3万多,刚好卡在农民的预算里。这款车在农村火到什么程度?河南有个经销商说:“那时候农民都排队来买车,有的揣着现金当场提车,我们仓库里的车根本不够卖,天天催工厂发货。”
这几年东风股份的销量,简直是“坐火箭式”上涨:2006年12万辆,2007年18万辆,2008年突破25万辆,2010年直接干到32万辆,年营收也冲到120亿元。在国内轻卡市场,它的份额仅次于福田汽车,稳坐“老二”的位置。
(二)2011-2015:遭遇“寒冬暴击”,靠全系列布局逆袭
好景不长,2011年之后商用车市场迎来“寒冬暴击”。一方面国家开始严打超载超限,很多靠“大吨小标”钻空子的企业直接被锤;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物流需求没那么猛了,卡车市场一下子供大于求。2012年,东风股份销量第一次“翻车”,从30万辆跌到25万辆,利润也砍了30%,日子相当不好过。
这时候公司管理层幡然醒悟:只靠轻卡“一条腿走路”太危险,必须搞“全系列布局”才能抗风险。于是东风股份开启“双线作战”:一边攻中卡市场,一边啃专用车这块硬骨头。
中卡市场上,它直接抱上日产的“大腿”,引进日产技术推出“东风天锦”中卡。这款车搭载日产发动机,油耗比同类产品低10%,载重能到10吨,长途物流用着特别香。2013年上市第一年就卖了3万辆,直接帮公司打开中卡市场的大门,堪称“救市神器”。
专用车市场上,东风股份更是下了“血本”。专门成立专用车事业部,针对不同行业“量身定制”车型:给环卫部门造洒水车、垃圾清运车;给工程队造搅拌车、自卸车;给冷链物流造冷藏车。2015年,专用车业务营收直接干到45亿元,占总营收的20%,成了妥妥的新增长点。
到2015年,东风股份终于走出“寒冬”,年销量恢复到35万辆,年营收突破200亿元。这时候的它,已经不是只造轻卡的“单一玩家”,而是覆盖微卡、轻卡、中卡、专用车的“全品类大佬”了。
(三)2016-2020:提前押注新能源,躲过政策“杀招”
2016年之后,商用车圈又迎来大变革——国家开始力推新能源,很多城市直接限制燃油货车进城,新能源货车成了物流企业的“刚需”。而东风股份早在2012年就提前押注新能源,这波操作直接让它躲过政策“杀招”,占尽先机。
不过刚开始搞新能源的时候,公司内部争议特别大。那时候电池成本高得离谱,一辆新能源轻卡比燃油车贵10多万,客户根本不买账。但管理层眼光毒辣,认定新能源是未来趋势,咬着牙砸了20个亿搞研发,硬是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2017年,东风股份推出第一款新能源轻卡“东风凯普特EV350”。这款车续航能到300公里,充电只要2小时,刚好满足城市配送需求。为了让客户接受,公司还搞了“以租代购”的灵活模式——不用一次性掏大钱,每月付租金就能用车。这招直接打开市场,2018年凯普特EV350就卖了1.2万辆,成了新能源商用车圈的“黑马”。
2020年疫情来袭,很多车企都陷入“停产停售”的困境,但东风股份靠着新能源业务的支撑,反而实现了增长。这一年它的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冲到3万辆,占全国新能源轻卡市场的15%,稳坐行业前三。全年营收也达到280亿元,比2019年涨了8%,妥妥的“逆行者”。
三、现状:商用车圈“全能战神”,千亿营收的行业标杆(2021-2025)
进入2021年,东风股份彻底迎来“爆发期”。随着中国物流行业规范化、新能源化加速,它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现在的东风股份,就是商用车圈的“全能战神”——不管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不管是轻卡还是中卡,在市场上都能打能抗,地位相当稳固。
(一)规模暴击:年营收破千亿,销量稳坐前三
2024年,东风股份交出了一份“炸裂”的成绩单:全年销量38万辆,其中新能源商用车突破8万辆,占总销量的21%;年营收直接干到1350亿元,净利润68亿元,赚钱能力杠杠的。在国内商用车市场,它的整体份额达到12%,稳坐前三,仅次于福田汽车和东风商用车(东风集团的“亲弟弟”)。
现在的东风股份,规模早就不是20多年前能比的了。全国有8大生产基地,武汉、襄阳、常州、郑州都有它的厂子,总产能达到50万辆;员工超过2万人,光研发人员就有2000多,技术储备相当雄厚;全国有1200多家经销商、3000多家服务网点,不管你在哪个城市,找东风的4S店和维修点都跟逛便利店一样方便。
更牛的是,它的产品已经卖到了国外,开启“出海模式”。2024年出口销量5万辆,主要销往东南亚、非洲、南美这些地方。在越南,它的轻卡市场份额达到8%,当地物流企业几乎人手一辆。越南经销商阮先生说:“东风的车皮实耐造,维修成本又低,比日本车还受欢迎,很多客户都是回头客。”
(二)核心业务:三大板块撑起千亿帝国
现在的东风股份,靠三大业务板块撑起“千亿帝国”,这三大板块就像三条“金大腿”,少了哪条都不行,稳稳托住了公司的营收和利润。
1. 轻型商用车:基本盘,营收占比60%
轻卡依旧是东风股份的“压舱石”,2024年这部分营收810亿元,占总营收的60%,是绝对的核心。现在它的轻卡产品线特别丰富,从微卡到中高端轻卡全覆盖,不管你是个体户还是大物流企业,都能找到适合的款。
比如针对个体户、小物流的“东风小霸王”,现在已经升级到第六代,价格还是6万多亲民价,但配置直接拉满——倒车影像、蓝牙音响都有,油耗还降了5%;针对顺丰、京东这些大物流企业的中高端轻卡“东风凯普特”,搭载康明斯发动机,价格15万左右,2024年卖了12万辆,是妥妥的“爆款”;还有农村市场的“东风金霸”微卡,3-4万的价格,2024年销量突破8万辆,堪称“农村神车”。
2. 新能源商用车:增长极,增速超50%
新能源商用车是东风股份最亮眼的“增长引擎”,2024年营收320亿元,比2023年涨了55%,势头超猛。现在它的新能源产品覆盖轻卡、中卡、微卡,甚至还有新能源客车,产品线相当全。
其中卖得最火的是“东风御风EM26”新能源微卡,续航能到350公里,充电1小时就能充满80%,12万左右的价格,特别适合快递小哥和城市配送司机。2024年这款车卖了4.5万辆,占全国新能源微卡市场的20%,直接霸榜。
为了降低电池成本,东风股份还跟宁德时代“强强联手”,成立合资公司专门生产动力电池。这波操作直接让它的电池成本比同行低10%-15%,价格优势拉满,在市场上更能打。
3. 专用车+零部件:稳定器,营收占比15%
专用车和零部件业务,是东风股份的“抗风险稳定器”——不管市场好坏,这部分都能带来稳定收入。2024年这部分营收202.5亿元,占总营收的15%,相当靠谱。
专用车方面,它现在是国内环卫车“龙头”之一,2024年卖了3万辆环卫车,很多城市的环卫部门都是它的“忠实客户”。比如北京的环卫车,30%都是东风造的;零部件方面更牛,它自己能生产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这些核心部件,不仅供自己用,还卖给江铃、庆铃这些车企,相当于“既卖成品又卖零件”,赚钱路子超宽。
(三)核心优势:别人学不来的“四大杀手锏”
在竞争惨烈的商用车圈,东风股份能站稳脚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打实的硬实力。这四大“杀手锏”,是同行想学都学不来的核心竞争力。
1. 技术壁垒:20年磨一剑,发动机技术国内领先
商用车的核心是发动机,这就像人的心脏,性能直接决定车的好坏。东风股份在发动机技术上磨了20多年,早就练就了“独门绝技”。它有自己的发动机研发中心,能生产2.0升到6.0升的各种发动机,很多技术是跟日产、康明斯合作引进后,再加上自己改良的,性能稳定到离谱。
比如它的“ZD30”发动机,油耗比同类产品低8%,故障率不到0.3%,很多老司机反映“开几十万公里都不用大修”。2024年它的发动机卖了40万台,其中10万台
2. 渠道:3000多个服务网点,“哪里都能修”
商用车司机最在意的就是“维修方便”,毕竟车坏在路上,耽误一天就是一天的收入。东风股份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在全国建了3000多个服务网点,不管你在高速上、偏远山区还是小县城,都能找到维修点。
它还推出了“2小时救援”服务,只要司机打救援电话,附近的服务网点就能在2小时内赶到现场。有个跑长途的货车司机李师傅说:“有一次我在新疆的戈壁滩上,车爆胎了,给东风的服务热线打电话,没想到2小时后维修人员就来了,换了轮胎还帮我检查了车况,特别放心。”
3. 成本控制:自己造核心部件,比同行便宜10%
商用车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是关键。东风股份因为有自己的零部件生产基地,能生产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这些核心部件,成本比同行低很多。比如它的轻卡,比同类产品便宜10%左右,这对客户来说吸引力特别大。
举个例子,一辆配置相同的轻卡,福田卖12万,东风只卖10.8万,物流企业一次买几十辆,就能省不少钱。2024年,顺丰一次性从东风股份订了5000辆新能源轻卡,就是因为它的价格比同行有优势。
4. 服务:“一站式解决”,比客户想得还周到
现在的东风股份,早就不是只卖车了,而是给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比如物流企业买它的车,它能帮忙设计运输路线、提供车辆管理系统,甚至还能帮客户办理贷款、保险。
有个杭州的物流老板张总说:“我从东风买了200辆车,他们不仅帮我培训司机怎么开新能源汽车,还给我装了车辆监控系统,我在办公室就能看到每辆车的位置、油耗、行驶状态,特别省心。”
(四)当前挑战:“大块头”也有烦恼
虽然现在东风股份风光无限,但它也有不少“烦心事”。这些挑战要是解决不好,可能会影响它未来的发展。
1. 竞争太激烈:新能源领域“狼多肉少”
现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特别火,不仅传统车企在做,还有很多新势力车企也进来了,比如比亚迪、吉利,甚至互联网公司也想分一杯羹。2024年,国内新能源轻卡市场的品牌超过了50个,竞争特别激烈。
比如比亚迪的新能源轻卡,靠电池技术优势,续航比东风的车多50公里,虽然价格贵一点,但还是抢走了不少客户。2024年,东风股份的新能源轻卡市场份额从15%降到了12%,就是因为竞争太激烈。
2. 原材料涨价:电池成本占比超40%,利润被压缩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电池,而电池的原材料比如锂、钴、镍,价格波动特别大。2024年,锂价上涨了30%,导致东风股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占比超过了40%,利润被压缩了不少。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东风股份只能和宁德时代签订长期供货协议,锁定原材料价格,同时自己也在研发磷酸铁锂电池,这种电池的原材料价格更低,能降低一部分成本。
3. 海外市场:品牌影响力不够,不好卖高价
虽然东风股份的车已经卖到了国外,但在海外市场,它的品牌影响力不如丰田、日产这些国际品牌,只能卖低价。比如在东南亚,它的轻卡价格比丰田便宜30%,但利润也比丰田低很多。
而且海外市场的政策、法规和国内不一样,比如欧洲的排放标准比国内严格,东风的车要想进入欧洲市场,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升级技术,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未来:瞄准“全球领先”,2035年要做这些大事(2026-2035)
面对挑战,东风股份早就定好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它的计划是,到2035年,成为全球领先的商用车企业,年销量突破80万辆,其中新能源商用车占比超过50%,海外销量占比达到30%。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已经开始布局这几件大事。
(一)新能源:投100亿搞研发,2028年全面电动化
东风股份计划在2026-2030年,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商用车的研发。重点研发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更高效的电机和电控系统,目标是把新能源轻卡的续航提高到600公里,充电时间缩短到30分钟。
它还计划在2028年实现商用车的“全面电动化”,也就是停止生产燃油轻卡,只生产新能源轻卡。同时,它还要布局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这种车零排放、续航长,特别适合长途物流。2025年,它的第一款氢燃料电池中卡就要上市,续航能到1000公里。
(二)智能化:搞“无人卡车”,2030年实现高速自动驾驶
智能化是未来商用车的趋势,东风股份已经开始搞“无人卡车”的研发。它和百度、华为合作,开发自动驾驶系统,现在已经在武汉的物流园区里进行测试了。测试的无人卡车能自动完成装卸货、行驶、停车,不需要司机操作。
它的目标是,2030年实现高速自动驾驶,也就是卡车在高速上能自动行驶,司机只需要在进出高速的时候操作一下;到2035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不管是高速还是城市道路,都不需要司机。
智能化不仅能提高运输效率,还能降低成本。比如一辆无人卡车,一天能跑24小时,而人工驾驶的卡车一天最多跑12小时,效率直接翻倍。而且无人卡车不会疲劳驾驶,安全性也更高。
(三)海外市场:建海外工厂,2035年海外销量占比30%
为了提高海外市场的份额和利润,东风股份计划在海外建工厂。第一个海外工厂已经在越南开工了,2026年就能投产,主要生产轻卡和新能源商用车,年产能5万辆,供应东南亚市场。
接下来,它还计划在非洲、南美建工厂,本地化生产能降低关税和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它的目标是,2030年海外销量突破20万辆,占总销量的25%;2035年海外销量突破24万辆,占总销量的30%。
(四)生态圈:从“卖车”到“卖服务”,打造商用车生态平台
未来的东风股份,不仅要卖车,还要打造一个商用车生态平台。这个平台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车辆销售、维修保养、金融保险、物流信息、二手车交易等。
比如司机买了东风的车,可以在平台上找货源、交保险、预约维修;物流企业可以在平台上管理车辆、监控油耗、统计成本。通过这个平台,东风股份能和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只做一锤子买卖。
它还计划推出“车联网”服务,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传感器,实时收集车辆的运行数据,比如发动机状态、油耗、轮胎压力等,提前预警故障,帮助客户降低维修成本。2024年,已经有10万辆东风的车安装了车联网系统,客户的维修成本平均降低了15%。
五、东风股份的发展关键点:做好这两点,才能一路领跑
回顾东风股份20多年的发展历程,能从一家小公司成长为千亿级的企业,不是偶然的。总结下来,它的发展关键点主要有五点,这两点也是很多企业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踩准时代节奏:跟着政策和市场走,不落后于趋势
东风股份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每次都能踩准时代的节奏。2000年成立的时候,踩准了轻卡需求爆发的节奏;2012年提前布局新能源,踩准了新能源汽车的政策风口;2016年搞专用车,踩准了物流行业专业化的趋势。
它从来不是等到市场热起来才行动,而是提前布局,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比如新能源业务,它比很多同行早了5年布局,等到政策落地的时候,它已经有了成熟的产品和技术,自然能抢占市场。
(二)坚持技术为王:把钱花在研发上,打造核心竞争力
商用车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没有核心技术肯定走不远。东风股份从成立第一天起,就特别重视研发。20多年来,它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了200亿元,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和零部件生产基地,掌握了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
现在它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占营收的3%以上,2024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40.5亿元。正是因为坚持技术为王,它的产品才能比同行更可靠、更省油、更有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