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我也是昨天才看到新闻的,挺无语的。一开始看到标题说理想因冷却液问题召回,想当然以为是一辆车的冷冻液漏了、腐蚀了电池或啥的。结果一查,竟然是一大波电池包要一股脑儿都换。
我记得之前看过类似的事情,都是单个管路出问题,或者腐蚀导致电池包局部失效。像你说的,要是只是冷却液性能不足,为什么不把管路彻底检查一下?毕竟容易腐蚀的可能性不是每辆都一样。难道厂家就那么信任坏了的冷却液不渗漏?(这段先按下不表,好像太天真了。)
再说电池包的成本,真是吓到我。1500块的一般冷却液和5000块的电机控制器,拆开成本其实也挺明摆着,但……那么昂贵的电池包,居然只因为冷却液问题就全部换新?我估算了一下,12万块的电池包,按一辆车平均分的话,成本不应该超过2万元,但实际上生产线上的售价或者拆下来的价码得高出不少,我也猜测到实物匹配不上成本。
而且,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理想那批召回车辆大约几万辆,全部换电池包,预估总费用接近18亿。除了电池包,其他如冷却液和控制器的成本算个啥?这显然占比少得可怜。更别说,厂家为什么不选择只修冷却系统?如果真只是防腐性能不足,完全可以给冷却液管路做个更严密的检测吧?(这点我没细想太久,但脑袋里浮现出:那样更省钱,也更合理。)
但事情总不能这样简单。你觉得,厂家是不是更担心后续麻烦?或者说,这个冷却液问题其实只是个引子,背后可能隐藏点什么?毕竟,12万元的电池包重换,成本虽高,但对企业来说,品牌危机、用户信任更重要。换句话说,是不是在刻意更换全部电池包,省得后续追责或惹麻烦?还会不会完全解决问题?(你觉得厂家会真为每辆车都检测每个冷却管路?)
我也疑惑:这是不是某种应对策略——出问题了就大动干戈,反正也做不到绝对安全。尤其黑暗的猜测:是不是冷却液其实只起了个挡箭牌,重点还是要换掉那些潜在的老旧电池包?毕竟,现在电池厂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对每个电池包的腐蚀进行精准检测,光靠冷却液性能不佳爆出大规模召回,实在有点像借口。
这问号太多。你要说主动召回是为了安全,那还真是负责任。但我也思考:要是没有出事故,没人会在意这个召回吧?这算不算赎罪?反正,换掉电池包之后,一些拆下来的电池还能用,不会全作废,也就是说,拆箱、检测——反复再利用——都够环保吗?还能带动产业链中的二次利用,反正电池拆了又装,像那种再生电池也就没有白费。
这种大规模全包换的策略,好处似乎也能理解——统一标准,一刀切,避免后续麻烦。背后真正的想法,可能更复杂——是不是要彻底扼杀某个潜在的安全隐患?(这算不算推卸责任的一种策略?)
其实我一直疑问,理想的底盘设计,真的低吗?我觉着确实容易磕碰。而三元锂比铁锂相对不安全,延迟燃烧还可以,但你想啊,真自燃的事原因还没查明,就凭召回搪塞过去,真的是安全保障?感觉这个行业很多套路,靠召回安抚消费者,只是权宜之计。
你说,冷却液环绕在电池周围这个事,我一直在猜测:是不是换全部电池包其实是环绕的冷却系统的副作用?毕竟,冷却液都是环绕整个电池堆的,要全部换掉,成本都不划算。或者,厂家其实把锅背到冷却液上,借此掩盖技术缺陷?毕竟,换成铁锂或许可以解决腐蚀的问题,但似乎冷却液总像个背锅侠。
(这段先按下不表,裤子着急穿,思路也快跑偏了。)想想未来——这种大规模折腾的背后,是不是暗示着厂商在存量战略上的焦虑?毕竟,新能源车技术一路快跑,用户体验还不是一定能完全达标。而且,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次召回里的冷却液不够抗腐蚀其实挺细节的,绝大多数消费者可能都没意识到这个技术细节背后隐藏的价值?我觉得这才是大新闻。
整体看下来,厂商的高昂成本似乎不仅仅是为安全,更多像是一场管理策略——借机大肆换新,攫取利润,也能掩盖部分技术漏洞。但这样真的对消费者有益吗?还是只是一场汽车行业的常态游戏?
你怎么看?未来类似的全车大修是不是会越来越频繁?又或者,像我猜测的,背后还有某些隐藏内容,不太好说。
不过好奇的是,这次的召回,真的是安全第一吗?或者只是还能卖得动的市场策略?
......
你们觉得,下一次出事,是不是就会换另一种套路?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