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深夜,浙江绍兴地铁2号线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惨剧:一列无人驾驶列车在非运营时段,撞上了正在轨道区域作业的多名保洁员,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这冰冷的数字,不仅是对逝去生命的无情宣告,更是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特别是外包服务与GoA4级无人驾驶技术融合背景下,人员安全保障机制的血淋淋拷问。
事故发生在深夜23时30分许,彼时地铁末班车已收,轨道进入所谓的“空窗期”,通常用于列车检修与线路清洁。据多方知情人士及华东某市地铁站工作人员证实,保洁员在非运营时段进入轨道区域清理屏蔽门,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作业模式。然而,绍兴地铁2号线并非寻常线路,它是一条于2023年7月26日开通运营的GoA4级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列车可实现自动出库、按预设程序运行,最高时速达100公里/小时。当高度自动化的冰冷机器与活生生的人类作业者在同一空间内“相遇”,为何安全防护网会失效?这绝非简单的操作失误,而是对当前外包模式下安全责任边界、高科技应用伦理与劳动者生命保障体系的深刻挑战。
外包服务,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企业带来显著成本优势的同时,也常常将风险转嫁。绍兴地铁2号线2024至2027年保洁服务项目由浙江亚太酒店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中标。劳务外包确实能有效降低企业在人力资源、设备购置与管理方面的直接投入,例如招聘、培训、员工福利及设备维护等成本。然而,这种成本效益的追求,往往伴随着外包公司在员工安全培训、风险识别、应急预案及安全设备投入上的“缩水”。当事故发生,责任认定便成为一团乱麻。法律实践中,“假外包真派遣”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曾判决,即便签订外包合同,若用工单位实际直接管理和控制人员工作流程,仍需承担用工单位责任。这使得外包人员在事故中,不仅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创伤,更可能陷入漫长而复杂的责任追溯与赔偿困境,他们的安全保障,究竟由谁来买单?
无人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其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与传统人工作业模式交叉时,暴露出诸多未被充分评估的风险。GoA4级全自动运行系统,依赖先进的感知系统,如激光雷达、视觉系统和毫米波雷达。然而,这些系统在夜间、隧道、雨雪雾霾等复杂或恶劣环境下,对轨道上小型、移动的人类作业者的识别精度和响应速度,可能远不如人类肉眼。自动驾驶列车按照预设程序运行,缺乏人类驾驶员在突发情况下的直觉判断和紧急干预能力。此次事故,无疑暴露了在非运营时间,当自动化系统与人工作业共存时,如何确保“人机协同”的安全协议、预警机制以及调度系统与作业审批系统之间的数据实时同步与有效联动,存在致命的漏洞。
面对外包模式与高科技交织的安全风险,政府监管与行业标准必须进行颠覆性升级。现行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管理办法》(交运规〔2025〕2号)等法规,虽然对行车组织、施工作业计划等有明确规定,但可能未能充分涵盖无人驾驶线路下外包人员作业的特殊风险。我们不能再满足于“亡羊补牢”式的被动应对。政府监管部门,如交通运输厅,应立即启动对外包服务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审查,强制要求运营方与外包方在安全培训、风险评估、应急响应、人员定位与防碰撞技术应用方面,建立更严格、更透明、更具约束力的协作机制。同时,行业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德国在劳务外包安全保障方面的实践),制定针对无人驾驶线路非运营时间作业的“零容忍”安全规范,强制引入高精度人员定位系统、智能防碰撞预警系统,甚至在特定高风险区域实施“人机隔离”的物理防护措施,确保技术进步与劳动者生命安全并行不悖。
绍兴地铁的血色警示,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一道无法回避的伤疤。它残酷地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和成本的狂热中,绝不能让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成为被牺牲的代价。保障外包人员的安全,是地铁运营方、外包服务商、政府监管部门乃至全社会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以最彻底的调查厘清责任,以最严苛的监管堵塞漏洞,以最前瞻的技术构筑防线,为每一位城市建设者筑牢生命安全的长城。安全,永远不应是外包的成本,而是所有参与者的庄严承诺和不可逾越的道德与法律底线。否则,每一次技术进步的欢呼,都可能被无辜生命的悲鸣所淹没,那将是文明的倒退,而非进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