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身边聊得火热的一个话题,就是汽车的“智能驾驶”功能。
好多朋友买了新车,特别是新能源车,都带着这个听起来特别高科技的功能。
大家心里可能都在犯嘀咕:这玩意儿到底靠不靠谱?
是不是真像广告里说的那样,上了高速就能把手从方向盘上拿开,舒舒服服地靠在椅子上,一边听着歌,一边刷着手机,让车自己开?
这个美好的想法,就像是给辛苦的上班族配了个全自动的司机,谁听了不心动呢?
但是,就在大家伙儿都对这个“甩手掌柜”的美梦充满向往的时候,国家好几个重要部门,像是公安部、工信部,接二连三地站出来发声、出台新规定,用非常明确的态度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也划下了一道清晰的红线。
他们的意思很明白:现在就想当“甩手掌柜”,门儿都没有,不仅危险,还违法!
咱们得先搞清楚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这件事公安部的交管局负责人已经说得非常透彻了。
那就是,目前我们在市面上能买到的任何一辆家用车,不管它宣传得有多厉害,叫“智能领航”也好,叫“高阶智驾”也罢,它的技术水平,都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那种真正的“全自动驾驶”。
在法律上,无论车子有多智能,坐在驾驶位上的那个人,也就是司机您自己,永远都是这辆车在路上行驶的最终责任人。
这句话的分量很重,它意味着,如果您真的把驾驶权完全交给了那套电脑系统,万一出了什么事,比如追尾了、撞到护栏了,这个责任是需要您来承担的,可不是车企或者那套系统来背锅。
很多人可能觉得有点懵,广告里不是说得神乎其神吗?
怎么到了官方这里,说法就完全不一样了呢?
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很多人把两个概念给弄混了,一个是“驾驶辅助”,另一个是“自动驾驶”。
根据咱们国家专门制定的标准,汽车的驾驶自动化技术是分等级的,从低到高分成0到5级。
现在绝大多数车上装配的,都属于L2级,也就是“组合驾驶辅助”。
您听听这个名字,“辅助”两个字是关键。
它的作用,就像是给司机请了个手脚麻利的帮手,能在高速上帮您踩着油门和刹车,保持和前车的距离,还能帮您把着方向盘,让车子尽量在车道中间行驶。
但它终究只是个“帮手”,而不是能替您做决定的“老板”。
您这位司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眼睛盯着路面,手放在方向盘附近,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而大家心里真正盼望的那种,可以彻底放手、甚至可以在车上睡觉、开会的场景,那至少得是L3级以上的技术了。
L3级被称为“有条件自动驾驶”,意思是说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比如路况单一的高速公路、天气良好的白天,车子可以自己负责开,但司机也必须随时准备着,在系统发出接管请求后的几秒钟内,立刻重新控制车辆。
至于更高级的L4、L5级,那才能实现大部分甚至所有场景下的“无人驾驶”。
可关键问题是,L3级和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目前在我们国家还处于严格管控的测试阶段,只在少数几个城市划定的特定区域里进行示范运营或者道路测试,根本就没有向普通老百姓公开销售。
所以,您在4S店里,是绝对不可能买到一辆能让您合法“甩手”的车的。
理解了这一点,您就能明白为什么官方要反复强调,不能“脱手脱眼”了。
因为L2级的“驾驶辅助”系统,它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
它依靠摄像头和雷达来观察世界,但这些设备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说,前方道路上突然出现一个施工留下的大坑,或者路边突然冲出来一个追逐打闹的小孩,甚至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都可能让摄像头“瞬间失明”,或者让系统来不及反应。
在这些突发情况下,唯一能依靠的,还是人脑的判断和人手的操作。
如果您那时候正低着头看手机,等感觉到不对劲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那么,如果真有人不信邪,非要“脱手脱眼”,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交管部门说得很清楚,至少有三重法律风险在等着。
第一重,也是最直接的,就是民事赔偿责任。
只要发生了交通事故,并且认定事故原因是您分心驾驶造成的,那么无论是撞坏了别人的车,还是撞伤了人,所有的经济损失,都得由您来赔偿。
您可能会觉得委屈,说是“系统没提醒我”,但在法庭上,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法律明确规定了驾驶员的监控义务,您没看路,本身就是过错。
第二重,是行政处罚。
根据咱们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驾驶时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比如抽烟、打电话、看视频,都是要被罚款和扣分的。
您在开车时双手离开方向盘,长时间不看路,这行为的危险性比打电话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旦被路上的摄像头拍到,或者在处理事故时被交警发现,一张罚单是免不了的。
最严重的是第三重,也就是刑事责任。
如果因为您的“脱手脱眼”,导致了非常严重的交通事故,比如造成了人员死亡、重伤,或者巨大的财产损失,那么您的行为就可能触犯刑法,构成“交通肇事罪”。
到了这一步,就不是赔钱、扣分能解决的问题了,而是要面临牢狱之灾。
为了片刻的轻松,换来如此沉重的代价,这笔账实在是划不来。
面对这些潜在的风险,我们的政府部门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已经行动起来,从源头上给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套上了“紧箍咒”。
比如,工信部就出台了新的管理规定,对车企提出了明确要求。
车企在宣传和销售的时候,必须清清楚楚地告诉消费者,自家的“智驾”系统能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有哪些局限性,不能再含糊其辞、夸大其词。
再比如,那些把L2级辅助功能吹嘘成“全自动驾驶”的虚假宣传,市场监管部门已经盯上了,一旦查实,会根据《广告法》进行严厉处罚,罚款最高可以达到广告费的十倍。
如果因为这种误导性宣传导致了严重后果,相关负责人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
同时,对车辆技术本身,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的规定要求,车辆的“智驾”系统必须具备监测驾驶员状态的功能。
如果您长时间不握方向盘,或者眼睛没有看着前方,系统就得发出警告。
如果警告之后您还不理睬,那么系统就必须采取措施,比如主动减速,并最终将车停到安全的地方。
有些品牌的车甚至做得更绝,如果发现您多次不规范使用驾驶辅助功能,系统会暂时甚至永久地禁止您激活这个功能。
从销售环节的“不许乱吹”,到使用环节的“不能乱开”,再到法律层面的“有法可依”,一张覆盖了智能驾驶全链条的安全网正在越织越密。
这并不是要打压技术创新,恰恰相反,这是为了让这项好技术能在一个更安全、更规范的环境里健康成长,走得更稳、更远。
技术发展的初衷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更安全,但任何技术都有它的边界。
我们作为使用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把“智能驾驶”当成一个能帮我们分担疲劳的好帮手,而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替代我们自己的“替身”。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守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底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