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风云激荡!
二零二五年的九月,无疑是这股浪潮中最扣人心弦的一章。
自主品牌以近七成的市场占有率,宣告了其无可争议的崛起,这份成绩,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与民族工业的雄心。
当比亚迪稳踞行业之巅,笑傲群雄之际,其身后的“次席之争”却如同一场棋局,吉利与奇瑞这两大巨头,每一步落子,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
这场较量,远非简单的销量数字比拼,它折射出的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多元路径与深层考量。
究竟谁能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坐稳“自主第二”的宝座?
这个问题,如同悬在半空的利剑,引人深思。
吉利的“银河”攻势:主流市场的流量密码
吉利,这家素以务实著称的车企,在今年前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
九月,吉利汽车的整体销量飙升至二十七万余辆,同比增幅高达百分之三十五;前九个月累计销售更是突破二百一十七万辆,同比猛增百分之四十六。
如此强劲的增长势头,究竟源自何处?
答案直指其新能源板块,尤其是那个风头正劲的“银河”系列。
九月,吉利新能源车型销量达到十六万余辆,同比暴涨百分之八十一,一举占据了吉利品牌总销量的六成。
这其中,“银河”系列可谓是擎天一柱,单月贡献了十二万余辆的惊人数字。
这股“银河”旋风,是如何席卷市场的?
笔者认为,其精准定位,是制胜的关键。
以“星愿”为例,这款车型在市场中掀起了现象级的热潮。
它以“海鸥的亲民价格,海豚的越级体验”为核心诉求,迅速捕获了消费者的心。
想象一下,当您驾驶着一辆流线型车身,从车头至车尾宛如一体雕塑的“星愿”穿梭于都市之中,它的车身比例协调,线条流畅,没有任何冗余的装饰,呈现出一种简洁而富有张力的美感。
进入车内,考究的材质,精细的缝线,以及触手可及的科技感,都远超同级别车型的期待。
宽裕的乘坐空间,即便是长途旅行也能保持舒适;快速充电技术,让补能焦虑烟消云散。
它不仅在小型车市场中精准卡位,更以一种“降维打击”的姿态,刷新了用户对主流消费区段产品的认知。
连续半年的销量冠军,足以证明其策略的有效性,这难道不是对市场需求最深刻的洞察吗?
笔者的观察是,吉利银河系列的成功,并非偶然。
它在产品策略上,显然深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髓。
吉利不遗余力地学习比亚迪的成功经验,甚至将“超越比亚迪”作为内部驱动力。
这份野心,体现在产品研发的投入、市场定价的谋略、以及资源倾斜的力度上,每一步都紧扣“抢占市场份额”的核心目标。
九月数据显示,“星愿”单月销量突破五万辆,“熊猫mini”也贡献了一万八千余辆,这两款微型车合计销量接近七万辆,成为吉利新能源版图中的坚实基石。
同时,吉利并未放弃传统燃油车阵地。
星越L、博越L等主力燃油车型,九月销量分别稳定在近一万八千辆和两万五千余辆的水平,它们共同撑起了吉利总销量的百分之三十七,为新能源板块提供了稳固的后方支援。
后续,星耀6、星耀7及第五代帝豪等新车型的陆续推出,将进一步丰富吉利的产品线。
这种“新能源先锋突围,燃油主力稳固基本盘”的组合拳,不仅有效分散了对单一能源形式的依赖,更成为吉利在追赶道路上的独特优势。
从今年前九个月的整体表现看,吉利汽车展现出的强劲增长态势,与比亚迪逐渐趋于平稳的走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不禁让人思考,吉利是否已具备成为二零二五年最强追赶者的潜质?
然而,吉利的征途并非坦途。
除了“星愿”这款现象级产品,吉利的其他主力车型,似乎都处于一种“将爆未爆”的临界点。
银河A7、星耀8、银河E5、星舰7,这些车型虽均维持了月销过万的水平,但距离月销两三万的稳定输出,尚有距离。
燃油车方面,博越L的销量,细究之下,实则囊括了新款博越L与老款博越COOL的合并数据,方才呈现出当前的规模。
更令人忧虑的是,吉利在高端市场的布局,其进展远未达到预期。
领克和极氪两大高端品牌,九月合计销量仅突破五万辆。
其中,领克品牌销量最高的领克900,仅七千余辆;极氪品牌销量最高的极氪7X,也不足六千辆。
吉利曾设定高端品牌年销百万辆的宏伟目标,这意味着每月需达到八万辆的销量。
对照现实,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领克品牌当前缺乏一款能够引领市场潮流的全新重磅车型,仅凭领克03的中期改款,恐难实现突破性增长。
极氪后续推出的8X,甚至可能与现有001车型形成内部竞争;而极氪9X虽市场反馈良好,但实际交付情况,仍需观察。
高端品牌的销量徘徊在五六万辆左右,这无疑给吉利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吉利当前的增量,高度依赖银河品牌在主流新能源市场的攻城略地。
这与比亚迪早期的增长路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主流市场虽容量巨大,竞争却异常激烈,产品同质化风险高企。
作为吉利销量支柱的“星愿”,其成功同样面临被后来者以类似策略围剿的局面。
近期上市的极狐T1、MG4、缤果S等车型,它们在配置接近的前提下,往往能以更具吸引力的价格杀入市场,对“星愿”构成直接威胁。
在这样一个对价格高度敏感、用户品牌忠诚度相对较低的市场环境中,吉利若不能持续构筑超越价格战的产品壁垒与品牌认知,形成“一花独放”之外的“百花齐放”格局,其市场地位便可能受到动摇。
奇瑞的“海外大象”与“多品牌突围”
与吉利在国内市场的凌厉攻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奇瑞在海外市场的傲人成绩。
九月,奇瑞的海外销量突破十三万辆,同比增长超过百分之二十六,出口占比逼近五成!
而同期吉利的出口规模,仅四万余辆,这巨大的反差,无疑揭示了两家企业在战略选择上的根本差异。
奇瑞,似乎更像一头深耕海外的“大象”,稳健而有力。
在高端市场,奇瑞也并非没有动作。
它正通过智界与iCAR两大品牌,实施“双线突围”策略。
iCAR品牌已初步塑造出“年轻、科技”的形象,在十五至二十五万元的价格区间内,成功赢得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九月,iCAR系列整体销量过万,其中主力车型iCAR V23单月贡献六千余辆。
后续,iCAR还将推出V27、V25等新品,若能持续发力,年销量突破三万辆并非遥不可及。
这能否成为奇瑞新的增长极,则需看其在细分市场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智界品牌目前月销约八千辆,随着R7改款车型的推出,其销量有望攀升至月销万辆。
智界品牌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多新车型的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奇瑞已大幅调整星途系列的资源投入,转而向智界倾斜,甚至将原属星途的一款MPV概念车划归智界旗下,这清晰地表明了奇瑞冲刺高端市场的决心。
智界能否最终实现突破,仍有待观察,但鸿蒙智行体系的加持,无疑为奇瑞高端品牌带来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华为在营销和用户体验上的强大赋能,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
此外,奇瑞旗下QQ品牌也将迎来新车型QQ3的亮相,它将直接对标“星愿”等小型车,其目标是实现月销过万甚至两万。
若QQ3能够成功打开市场,它将成为奇瑞拉开与吉利销量差距的有力武器。
从iCAR、智界的高端布局,到QQ品牌的焕新迭代,再到捷途纵横这样冲击三十万元级别的越野品牌,奇瑞的产品矩阵呈现出更多元的差异化,这至少为其带来了更多培育“爆款”的可能。
奇瑞今年完成港股上市,这一资本运作,为其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港股市场不仅能进一步拓宽奇瑞海外业务的融资渠道,充裕的资金也将赋能其高端产品的研发,从而构筑更为坚固的竞争壁垒。
手握出口优势、新能源增长、多品牌布局及资本平台等多张“王牌”,奇瑞在理论上已具备与吉利一较高下的实力。
然而,回顾过去一年的市场表现,奇瑞的实际成果似乎略低于预期。
它当前缺乏一款能够与“星愿”比肩的现象级新能源爆款车型。
深入剖析这背后的原因,笔者认为,与吉利那种“上下一心,目标明确”的战斗姿态相比,奇瑞内部似乎未能形成强大的协同合力。
这种状况,可能与奇瑞战略聚焦度不足、内部资源整合效率尚有提升空间密切相关。
在仅剩的几个月冲刺期内,奇瑞如何将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胜势,实现从产品“量变”到市场“质变”的跨越,将是其面临的关键课题。
谁是真正的赢家?
吉利与奇瑞的“自主第二”之争,表象是销量数据的起伏,深层却是战略选择与发展模式的较量。
吉利凭借对国内市场的深刻理解,通过深耕主流市场,实现了对行业领导者的快速追赶。
其优势在于战略方向明确,执行力强;其挑战在于如何摆脱对单一爆款的依赖,并在高端化与全球化的征途中开辟新局。
奇瑞则凭借其在海外市场的先发优势,表现亮眼,并通过多品牌矩阵策略,挖掘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然而,其核心症结在于,庞大的业务板块缺乏一个清晰的战略焦点,未能将丰富的品牌布局转化为国内市场应有的压倒性优势。
正如《道德经》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汽车工业马拉松中,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某一阶段的销量王者,而是那些能在激烈的“内卷”与积极的“外拓”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最终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吉利与奇瑞的并行与竞逐,为我们提供了两份风格迥异却同样充满启发的发展范本,它们共同书写着中国汽车品牌的壮丽篇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