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在过去的两三年,新能源车淘汰燃油车,就好比智能机淘汰功能机的声音甚嚣尘上,但如今这种声音突然安静了。在过去两年,新能源汽车在一路高歌猛进之后,在如今出现了上升瓶颈,渗透率被卡在50%—60%这个阶段,继续突破的难度似乎变大了,燃油车的阻击出现了,今年5月燃油车销量85万辆,比4月还多了一截!
在新能源车渗透率破50%的节骨眼上,官方此前也表态:“支持鼓励燃油车,不能放弃传统燃油车发展”——这不是打脸,是深谋远虑。
燃油车消费者基本盘仍在,燃油车竞争力仍在
过去几年,很多业内人士坚信新能源车能淘汰燃油车,然而如今再看,燃油车始终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欢燃油车的车主依然是大比例的存在。传统燃油车无需改变用户驾驶习惯(如无需规划充电),更适合保守型消费者,他们追求用车的稳定性与性价比与开车的乐趣。
其次,部分第一批购买电动车的车主到了换车周期,第二辆车换回了燃油车。麦肯锡新近发布的《2025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有超过3成的纯电车主后悔买电车,并表示要在下一次购车时退回“燃油党”,这个“反悔率”显著高于插混与增程车主。
而后者是可以加油的,因此,电车在续航补能这一块的短板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此外,或也与第一批电动车的固有缺陷包括续航打骨折、换电池以及维修费用太高以及保险费过高,保值率低等因素相关。
因此,燃油车在产品稳定性、保险、保值、维修与续航补能等方面依然存在优势。
增程车的补能速度与农村三四线的充电桩密度构成体验短板
在目前,农村或三四线城市,充电桩密度依然不够,有消费者直言,方圆10公里就3个充电站,还经常坏。三四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不到30%,而由于大量增程车的充电速度过慢,导致围着充电桩充电的纯电车主,要跟着一起排队,体验受到很大影响。
眼看着燃油车车主加满油+付完款就5分钟搞定,拥有想走就走的自由,而新能源车依然需要把整个充电续航时间放到行程考虑之内,电车是省油,但时间成本很高,“充电2小时,排队比开车时间还长?太难了。”
固态电池成为狼来了的故事
在过去几年业内的认知里,固态电池将是燃油车的终结者。
过去两年,固态电池概念火爆,很多厂商宣称自己已经拥有了固态电池技术,但是时间一晃数年过去了,如今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寥寥可数,而且还是打了折扣的半固态技术。大厂PPT中的颠覆性纯固态电池,如今陷入难产。
如今固态电池正在成为行业的“狼来了”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似乎不太相信它会来,即便来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纯固态电池并没有完全克服充放电功率小、循环寿命短、成本高等问题,纯固态电池的普及还需很长的时间。
燃油车依然是世界主流
这话听起来很扎心,但是事实。我们在新能源车领域是一骑绝尘,但若完全抛弃燃油车,就相当于放弃了这个主流赛道。
这个世界,永远不会非此即彼,燃油车技术发展了上百年了,新能源车的真正普及还不到10年。要这么快把全世界的习惯扭转过来有难度。
尤其是在海外市场,普及电车的同时要普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这一点难度颇大,中东、非洲这些地方,充电基础设施基本为零,要把充电桩密度建到中国这般,几乎就没有可能。
燃油车利润高,但赛道不卷
在国内的汽车市场竞争中,丰田早已被人为忽略,但是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近期说出了一个扎心的事实,中国汽车制造按理说是制造业中效益相对较高的,今年截至 6 月但产值利润率仅 5%,三千万辆汽车卖出来的利润不如日本丰田汽车,它九百万辆汽车比我们三千万辆的效益还高。
也就是说,在中国市场在主流舆论场被边缘化、认为已经落伍的丰田却一直在全世界闷声发大财,依然是全世界消费者的第一选择。
这说明,燃油车依然是世界主流,其次,中国燃油车在海外的竞争力还不够,其三是燃油车赛道不卷,利润依然丰厚。
基于这三点,做好燃油车就很有必要。
用国产燃油车打败别人的燃油车,新能源车更有说服力
我们常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与产品以及整个产业链已领先其他国家,但国产燃油车技术也在进步,比如新一代发动机热效率已经达到45%,比五年前提升了8个百分点。混动技术更是让燃油车找到了第二春——既能用电又能加油,续航焦虑瞬间消失。
而在传统的发动机技术上,中国最强的发动机就是奇瑞的4j16发动机,这是国内第一台国6排放机器。也是国内第一个满足了国VI排放的直喷发动机,包括缸内直喷的技术都是世界顶级的。目前,奇瑞发动机早已出口到全球80多个国家了。
根据业内测算,奇瑞的发动机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50万~60万公里无大修,它的发动机是终身质保。这源于奇瑞发动机的参数已经在拉近与本田等企业的差距,尤其是自研的 8AT 变速箱,海外用户认可度高。
在燃油车发动机技术取得突破的情况,国产车有必要发展燃油车,另一方面,现在国产车出口到国外的,也是以燃油车为主,那么用国产燃油车打败别人的燃油车,我们依然发展新能源车,说明不是因为打不过燃油车才发展新能源车,而是我们就是认为新能源车才是未来,让别人接受也更有说服力。
中国的燃油车产业链不能丢
传统燃油车产业链养活了多少人?从发动机厂到4S店,从石油化工到零部件供应商,燃油车产业链涉及650万就业,2.5万家企业,年产值4.2万亿,这可是实打实的就业岗位与经济GDP。突然转型,这些人咋办?汽车产业也会遭遇重击。
其实包括长城吉利奇瑞等车企,现在都是两条腿走路,纯电和燃油并行开发。老板们也拎得清,市场需要啥就造啥。消费者喜欢比政策导向更管用。
在海外市场,燃油车是一个很大的盘子,保住燃油车的存在价值,一方面可以保留海外市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底气,一方面,欧洲还在发展合成燃料,新型燃料也是一个需要观察的方向,对此,中国车企在燃油车技术上的发力,也能保住这条路不至于落后于人。
因此,做好新能源车,同时也做好燃油车,两者不偏废其一,两条腿走路,比一条腿更稳。燃油车不会短时间淘汰,而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住燃油车,也是保住汽车产业的半壁江山。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