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朋友开车,特别是开着家里那台主流的1.5T涡轮增压车跑高速时,心里可能都会冒出同一个疑问:这车在市区里开着挺猛的,红绿灯起步感觉动力随叫随到,怎么一上了高速,速度提到一百公里以上,想再超个车,感觉油门都快踩到油箱里了,发动机声音吼得挺大,可车子提速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那种“后劲不足”的感觉特别明显。
广告上说的“涡轮猛如虎”,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反倒有点像“纸老虎”了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不能只看表面,得往深了聊,从发动机的内部构造,一直聊到整个汽车市场的规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很大的棋。
首先,咱们得从根上说起,就是这涡轮增压发动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为什么会在高速高转速下“泄气”。
涡轮增压,用大白话讲,就是给发动机装了个“鼓风机”。
普通发动机是靠活塞往下运动自己吸气,能吸多少全看自己的“肺活量”,也就是排量。
而涡轮增压呢,是利用发动机排出来的废气,去吹动一个涡轮,这个涡轮的另一头连着一个压气机,把新鲜空气经过压缩之后,再强行灌进发动机里。
空气里的氧气多了,汽油就能烧得更充分、更猛烈,动力自然就上来了。
所以,一台1.5T的发动机,能在中低转速下爆发出堪比过去2.0L甚至2.5L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力气,这就是它的优势所在。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
当你在高速公路上,为了超车把油门深踩,发动机转速一下子拉到四千、五千甚至更高的时候,排出的废气量会急剧增加,就像山洪暴发一样,疯狂地推动涡轮。
这时候涡轮的转速会高得吓人,每分钟能达到十几万转,给发动机灌进去的空气压力也会变得非常大。
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家用车上这台1.5T的发动机,它的缸体、活塞、连杆这些核心部件,毕竟还是按照小排量的身板来设计的,它的强度是有限的。
如果任由这么大的压力持续作用在气缸里,再加上高转速带来的高温,发动机很可能承受不住,出现爆震、损坏活塞,严重的话甚至会直接“开锅”报废。
为了保护发动机,工程师们给它装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保险装置”,叫做“废气旁通阀”。
这个阀门就好像我们家里高压锅上面的那个安全阀。
当它监测到发动机进气压力快要超过设定的安全上限时,就会自动打开。
一打开,一部分本该去吹涡轮的废气,就不走寻常路了,直接从这个旁路被排放掉了。
这么一来,吹到涡轮上的废气少了,涡轮转速自然就降下来了,增压值也被控制在了一个安全的范围。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你在高转速时感觉动力上不去,因为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发动机为了“自保”,已经主动放弃了一部分动力,这个废气旁通阀已经悄悄地把你的动力给“截胡”了。
有测试数据表明,一些主流的1.5T发动机在转速达到4000转左右时,旁通阀可能就已经有不小的开度了,到了5000转以上,开度更大,扭矩输出会明显下降,与中段转速时的峰值扭矩相比,甚至可能打了不小的折扣。
这就是“后劲不足”最直接的技术原因。
接着我们再聊聊油耗。
很多厂家宣传涡轮车的时候,都会强调它在高速巡航时转速低,所以省油。
这话不能说错,但它只描述了一种理想状态。
比如你用一百二十公里的时速匀速行驶,发动机可能只需要两千多转,涡轮轻轻地工作,这时候的油耗确实可以很低。
可高速路况是变化的,你总需要超车,总会有提速的需求。
一旦你深踩油门,要求车辆从一百二迅速提到一百四,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行车电脑会立刻判定你需要强大的动力,于是指令涡轮全力工作,同时喷油嘴也会大幅增加喷油量。
这时候的瞬时油耗会急剧飙升,比匀速巡航时高出一大截是很正常的。
这里面增加的油耗,一部分是用来压榨动力所必需的,毕竟要让小马儿跑得快,就得多给它吃草。
但还有另一部分很多人不知道的消耗,是用来给涡轮降温的。
涡轮工作时,靠近排气歧管那一侧的温度可以轻松达到八九百摄氏度,甚至更高,整个涡轮壳体都会被烧得通红。
为了防止它过热损坏,发动机控制系统会采用一种叫做“加浓喷射”的策略,也就是多喷一些汽油。
这些多喷出来的、没有完全参与燃烧的汽油,在气缸内蒸发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起到给气缸、排气门以及涡轮降温的作用。
所以说,你高速超车时多烧的那些油,有一部分是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冷却剂”。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感觉,涡轮车在市区里省下的油,一上高速跑得激烈一点,就全都“还回去了”。
说了这么多技术层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造成今天这种普遍现象的,其实是政策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并不是哪一家车企的技术不行,而是所有面向大众市场的车企,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最核心的两点,就是我们国家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和与排量直接挂钩的消费税。
一方面,我国的“国六”排放标准,在很多指标上已经是全球最严格的级别,对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制得非常死。
对于汽车厂家来说,发动机的基础排量越小,它原始的排放物就越少,通过各种后处理技术(比如三元催化器)来达到排放标准的难度就越低,成本也越可控。
如果用大排量发动机,要达到同样的排放标准,需要付出的技术和成本代价会高得多。
另一方面,我国的汽车消费税是阶梯式的,和发动机排量直接挂钩。
1.5升及以下排量的税率是3%,而1.5升到2.0升这个区间的税率就变成了5%,再往上更高。
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对于一辆十几万、二十万的家用车来说,这里面的差价就能有好几千块,这笔钱最终都会体现在车价上,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这两大硬性指标的压力下,车企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小排量涡轮增压”这条技术路线。
他们把研发的重点,都放在了如何在1.5L这个“黄金排量”上,压榨出更好看的账面数据,同时又能顺利通过主要考核中低速工况的排放测试。
于是,一台发动机的调校就变得非常有针对性:它被优化得在城市常用转速区间(比如1500到3500转)动力响应最好,燃油经济性也最优,因为这既能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日常使用感受,又能轻松通过国家的油耗和排放测试。
至于高速后段的动力表现,就成了那个可以被妥协、被牺牲的部分。
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商业权衡,是在法规、成本和用户体验之间走钢丝,最终找到的一个平衡点。
所以,我们今天在高速上感受到的那份“后劲不足”,并不是一个技术缺陷,而是一个精心设计和选择的结果,是整个市场大环境在我们车上的一个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