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池未必真香!增程车逻辑跑偏,续航焦虑是伪命题?”

其实我们买的车里,有时候功能并不都用得上。就像那些增程车的大电池,看着很高级,续航还猛,但其实呢,也有点让人琢磨不透。“多背点东西就更稳妥?”这个逻辑还真值得仔细掰扯掰扯。

“大电池未必真香!增程车逻辑跑偏,续航焦虑是伪命题?”-有驾

10月16日,零跑汽车刚发布了一款叫零跑D19的车。这名字听着敲门!别光看名字,它还是个旗舰车型,电池大得吓人——足足80.3度,纯电续航能跑500公里。这消息在新能源圈可算炸开了锅,不少车企是不是有点被逼得“咋整了”?小米也好、智己也罢,纷纷跟上测试了更大电池的增程车。好家伙,这一轮“电池卷”看来势头不小。

但别急着羡慕大电池车,咱探讨的重点来了:有些东西大了,未必真有好处。尤其是车,电池越大真就越香?

“大电池未必真香!增程车逻辑跑偏,续航焦虑是伪命题?”-有驾

从40到80度,就像给馒头多加了俩盖头

其实你还记得不?前几年要是能买来一台电池容量60度、续航300公里的车,都能乐得奔出小区三条街。而如今呢?随便看看市场,500公里的续航几乎标准配置,电池容量逼近80度。

“大电池未必真香!增程车逻辑跑偏,续航焦虑是伪命题?”-有驾

光看这数据,差距够劲。但其实这背后有个不太好提的小秘密:很多人的用车场景,根本不到这样的层次啊。就说城市通勤吧,你一周一天两次出门,跑跑单位来回十几公里,还能不能叫电量不够?事实上,你平时的充电频率,大概率比你超市买菜还规律。那:我们真的需要为500公里的续航,付出额外价格吗?

就像地铁通勤的哥们后备箱里放折叠自行车,咋一听挺有安全感,但一年下来你们碰见几次地铁真停运呢?

“大电池未必真香!增程车逻辑跑偏,续航焦虑是伪命题?”-有驾

大电池,真是“一人扛俩”吃力不讨好

稍微懂点车的人都知道,电池大了,车也搁不住变沉。咱家那边开着极氪的邻居最近老唠叨:“这车稳是稳,但娘的,方向盘别绊重。”后来一查数据,他那车55度和70度电池两种搭配,整车重量2.97吨起步,比家轿几乎翻了一倍。你看吧,这么沉个玩意,能耗自然上去了。同样跑100公里,这大车得多吃几度电,那多出来的电费成本也是明明白白的。

“大电池未必真香!增程车逻辑跑偏,续航焦虑是伪命题?”-有驾

更夸张的是,电池包本身的能量效能也不是无限优化。拿眼前这8系高镍电池来说,好吧,化学性能升级没毛病,但大电池的阻力法则却没跑——滚动阻力靠车重增大,来回抵消,怎么算都不值。

就像工地那力工,多吃了三斤饭,反而力气先消耗在搬这三斤饭上,扛起沙包就开始喘。

“大电池未必真香!增程车逻辑跑偏,续航焦虑是伪命题?”-有驾

多功能是个伪命题,背不动的“全能王”车

还有个费脑子的事儿,咱买了这车,别光看跑多少公里,得看看它带了点啥功能。很多增程车为了让大电池有更好表现,额外配上了复杂的热管理系统,甚至多出一整套油箱、发动机和增程器。可问题是,你真用得上这些功能吗?

“大电池未必真香!增程车逻辑跑偏,续航焦虑是伪命题?”-有驾

以刚发布的零跑D19为例,日常纯电开着跑城市,这80度电池大概率够你用几天不充,但增程系统为了极端场景多砸上来的这堆配件,买时掏钱,日常还得保养,成本呢?真是看不见的烦人事儿。

更别提保险和政策问题。说个细节,在城市里,增程车的保险费一般跟传统燃油车一个标准,高得吓人。拿上海举例,一块蓝牌一年小一万,这都是真金白银。

“大电池未必真香!增程车逻辑跑偏,续航焦虑是伪命题?”-有驾

逻辑跑偏了,买车到底为了

零跑D19不是起点,也不会是终点。一场有关增程电池扩容的飞起竞赛正在上演,目标不就是为了给消费者制造“买了它,绝对抬头挺胸安全”的错觉?但实打实现实呢?问题:

“大电池未必真香!增程车逻辑跑偏,续航焦虑是伪命题?”-有驾

- 超充网络日渐密集,几公里找个充电桩,远路跑个700公里也不是问题。纯电车已经够快速方便,干嘛硬给自己加内燃机?

- 长期成本盘算:电池寿命缩短,整车耗电费事,保险还贵。谁拍板买下了,几年后大概率发现经不起细算。

这场电池容量的竞争更像是个冗余噱头。明眼的消费者已经开始用脚投票,调头不再追那些复杂功能,而是客观冷静地奔向更实际的生活需求。

咱再捋一遍心情,这大电池的增程车,图的就是安全感,但真值吗?工具越先进,人的意识反而老愿意回到过时需求去。我们到底图个其实早有答案——简单的科技,用最有效的方式帮我们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才是未来出行该有的样子。别再背着“油箱”跑长途,也别给自行车挤地铁找托词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