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与华为合作座舱,零跑回应一汽入股传闻
那天在展厅蹭空调的时候,正好碰上曹力坐在角落跟几位媒体聊着。他说话慢悠悠的,“先把眼前的事干好,一步一步来,不可能一下子跳个大台阶。”这话让我想起隔壁老王换车那阵,也是从一辆小两厢开到中型SUV,折腾了三年才稳下来。
零跑这几年走得不算快,但路子挺直——先是单一车型,然后慢慢铺成ABCD全系列,把销售网一点点织密,还悄悄地把出口路线打通。去年开始销量就明显往上窜,今年7月底上市的B01才交付一个多月,就有一万多辆落地了。我听群里有人提,这车带激光雷达的ADS版本选的人还真不少,占了一半左右,说高速巡航比以前开的燃油车还稳,就是偶尔识别路边塑料桶会“紧张”一下。
关于外界传的一汽要入股10%的事,他自己也摊手:“我也纳闷啊,该推进的项目都在做,有股权变动我们会第一时间说。”至于和华为之间,他强调核心零部件还是自研为主,目前智能座舱基本都是自己搞出来的,只是在APP层面有些合作。我倒是想起一次试驾B01时,中控反应很快,但语音助手偶尔听不懂方言,这种细节估计得再磨磨。
年底他们还要亮相D系列首款——大三排SUV,据说定价30万左右,明年上半年交付。这价格区间里竞争可不小,不过曹力挺自信,说能做到一些五十万级新能源车该有的配置。我记得他举例过类似空气悬挂、双层夹胶玻璃这些,在这个价位段很少见。他认为国内用户预算确实比前几年高了,所以敢冲这个市场线。师傅私下跟我讲,如果底盘调校和NVH真能做好,那长途舒适性会拉开差距,不过后期保养成本也会上去,比如空气弹簧坏一次可不是小数目。
等A、D系列齐活,他们就形成ABCD四条产品线,目标年销百万台,其中B、C系列希望每月各卖四万辆以上;D系一年3-4万辆差不多够本。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准备在慕尼黑秀个“个性化”车型,不是那种只图稀奇的小众玩意,而是希望既特别又能卖量。我猜可能会玩配色或者内饰材质上的花样,就像当年某品牌推出咖啡色麂皮座椅一样,让人印象深刻但日常用起来又不会太夸张。
今年上半年营收242.5亿,同比涨了一倍多,还扭亏成盈0.3亿毛利率14%左右。他们坚持成本定价,不追求暴利,但毛利总得保证公司健康运转。另外还有零部件对外销售补充收入,比如控制器、电驱系统这些输出给其他厂商,用业内朋友的话就是“挣技术的钱,比挣整车的钱心里踏实”。未来规模起来后,这块业务空间应该更大,因为供应链稳定性和议价能力都会提升。
海外方面进展更快。今年1-7月出口近2.5万辆,多个月拿到新势力出口冠军。在国外他们还是新人,所以周颖(副总裁)说必须靠硬实力打动消费者。“高配置、有品质、不贵”,这种理念放哪儿都吃香。目前T03和C10已经出海,并且得到当地认可,下一个就是9月份慕尼黑亮相B10。而且欧洲生产基地已经确定落在西班牙,明年投产,从此不仅靠国内发货,也开始本地造。本地化比例约40%,比如座椅、钣金用当地供应商,而电机、控制器这些核心还是从国内过去。这么做成本略高,但欧洲市场定价体系不同,可以消化掉差额,而且关税问题也顺带解决了不少麻烦事儿。不过曹力也提醒,并不是所有市场都值得100%本土化,要看关税、本地制造水平等综合因素来决定是否划算——这一点倒像老刘修理厂接活一样,“值当就干,不值当宁愿空着”。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上次去保养我的旧C系时遇到一个刚提B01的小伙,他抱怨原厂脚垫味道重,我教他拆下来晒两天再喷点柠檬水味道就淡了。他笑着说以后如果真买30万的大SUV,希望厂家连脚垫这种细节都提前处理好,否则老婆第一个不同意进家门……话音没落,我们俩同时被旁边技师喊去结账单。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