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为何毁了汽车业?《人民日报》痛批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当一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标签比手机还便宜时,消费者真的赚到了吗?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500万辆,表面繁荣的数字背后,《人民日报》却罕见地用"劣币驱逐良币"六个字,揭开了行业内赤裸裸的生存法则。

价格战为何毁了汽车业?《人民日报》痛批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驾
价格战为何毁了汽车业?《人民日报》痛批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驾

工信部与《人民日报》连续发声绝非偶然。那些动辄降价30%的营销海报,看似是给消费者的"福利",实则是行业集体陷入的囚徒困境。价格屠刀挥舞之下,没有真正的赢家——车企利润被削薄至3%以下,供应商被迫偷工减料,研发资金遭大幅削减,最终流向市场的,是大量配置缩水却标榜"超高性价比"的快消型汽车。

价格战为何毁了汽车业?《人民日报》痛批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驾

这场恶性循环早有征兆。某新势力品牌半年内三次调价,每次降幅超万元;传统车企更祭出"买一送一"的促销奇招。但当所有参与者都在比拼谁的价格更"血腥"时,《人民日报》犀利指出:这无异于集体慢性自杀。数据显示,国内车企研发投入占比平均不足4%,远低于国际巨头8-10%的水平。价格战吞噬的不仅是当期利润,更是行业未来的创新根基。

真正令人忧心的是劣质产能的野蛮生长。部分车企为维持低价策略,大量采用二手电池翻新件,车身钢材强度等级暗中下调,智能驾驶系统沦为PPT参数。这种现象印证了经济学经典理论:当市场无法区分质量差异时,低成本低质量产品必然驱逐高成本高质量产品。最终买单的不仅是消费者安全,更是"中国制造"的全球声誉。

价格战为何毁了汽车业?《人民日报》痛批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驾

破局之道在于重构竞争维度。《人民日报》强调的"新质生产力"概念,直指产业升级的核心路径。比亚迪去年研发支出超200亿元,换来刀片电池技术全球领先;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实现技术反哺,单车均价五年提升47%。这些案例证明,唯有将战场从价格转移到价值,才能打破"降质-降价"的死循环。

价格战为何毁了汽车业?《人民日报》痛批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驾

汽车产业的转型阵痛实则是时代的选择题。当全球车企都在智能座舱、固态电池、车路协同等赛道加速布局时,我们还在为一万元优惠券打得头破血流?《人民日报》的警示犹如一剂清醒剂: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保护落后产能,而是要通过技术标准、质量认证等制度设计,让真正有创新力的企业获得公允回报。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将决出胜负。但决定胜负的不是谁的价格更低,而是谁能率先突破1000公里固态电池技术,谁能实现L4级自动驾驶量产,谁能构建汽车生态系统的闭环。当潮水退去,留在沙滩上的必然是那些坚持长期主义的"良币",而此刻的每一次理性消费选择,都在为未来投票。

#汽车价格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