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标换装工程进入尾声,交通标志将统一为汉字,原因是什么?

高速路牌从双语变全中文,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

早几年跑高速的老司机都知道,有些路牌上的英文比中文还显眼,“G15 沈海高速” 旁边挤着 “Shenhai Expressway”,字又小,车开快了根本看不清。

更麻烦的是,各省标准还不一样,有的用拼音,有的用英文,过个省界就得重新适应,就像换了本教材似的。

路标换装工程进入尾声,交通标志将统一为汉字,原因是什么?-有驾

现在不一样了,全国 29.8 万块路牌改完,中文字体占比从 25% 提到 50%,字也放大了,以前 20 厘米的 “北京” 现在扩到 35 厘米,老远就能瞅见。

这可不是单纯 “去英文”,而是给路牌做了次 “全面体检”:坏了的护栏换了 76 米,模糊的标志更新了 90 块,还加了 598 个轮廓标,晚上开车,这些带反光膜的牌子比以前亮多了,雨雾天视距能多 100 米,安全感直接拉满。

有人担心,全中文了,外国朋友 怎么办?

说实话,在我们这跑高速的,99% 都是我们自己人。

数据摆在那,常住中国的外籍人士也就 80 多万,能拿到中国驾照的不到 30%,而且考驾照时,基础中文交通用语是必考的,真不用担心他们看不懂。

路标换装工程进入尾声,交通标志将统一为汉字,原因是什么?-有驾

再说了,现在导航多方便,手机一点就能导路,可真到了没信号的地方,路牌就是最后的 “指南针”。

86% 的司机还是会瞅一眼路牌确认方向,这时候,清晰的汉字可比弯弯绕绕的英文管用多了。

就像去老外,人家的路牌也都是本国语言,我们不也靠着导航和基础单词应付过来了?

道理是一样的。

这次换装,可不是换块牌子那么简单,里面的 “黑科技” 不少。

新式路牌带智能光感,白天不刺眼,晚上自动调亮,不会像以前那样,远光灯一照就 “瞎眼”。

更厉害的是,它们还接入了智慧交通网,哪块牌歪了、松了,后台立马就能知道,比人工巡查靠谱多了。

路标换装工程进入尾声,交通标志将统一为汉字,原因是什么?-有驾

还有材质,以前的路牌重,抗风性差,现在用了碳纤维,轻了 40%,12 级台风都吹不动。

毫米波技术也用上了,前面 3 公里堵车,路牌能跟着导航闪灯提醒,就像有个 “空中指挥” 在指路,这效率,比以前光靠人盯路牌高多了。

我们天天说文化自信,其实不用喊口号,路牌就是个好载体。

你想,老外到中国,看到高速上醒目的汉字,第一反应肯定是 “这是中国的路”。

就像去日本,东京高速全是日文汉字;

去德国,路牌都是德语,这本来就是国际惯例。

路标换装工程进入尾声,交通标志将统一为汉字,原因是什么?-有驾

人家来旅游、做生意,看到我们这清清爽爽的中文路牌,说不定还能顺便认俩字,这不比满是英文的牌子更有 “中国味”?

再说了,我们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字,天经地义,这不是排外,是对自己文化的底气。

以前跑长途,最头疼的就是跨省界时的 “路牌混乱”。

比如从浙江到江苏,写 “Zhejiang”边写 “Jiangsu”,有时候还会把 “杭州” 写成 “Hangzhou”,把 “南京” 写成 “Nanjing”,得反应半天。

现在统一成中文,过省界就像换了个频道,但内容一眼就懂,司机不用分心猜单词,事故率都能降点。

路标换装工程进入尾声,交通标志将统一为汉字,原因是什么?-有驾

对管理部门来说,统一标准也省事。

以前各省各搞一套,维护起来费时费力,现在全国一个样,换零件、修设备都方便,成本也降了。

就像家里的电器,同一个牌子的配件总比杂牌子好配,是一个道理。

路标换装工程进入尾声,交通标志将统一为汉字,原因是什么?-有驾

最后总结:

高速路标换全中文,看着是小事,其实是把安全、技术、文化拧到了一块。

既让司机看得清、走得顺,又透着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还藏着智慧交通的小算盘,挺值的。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

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