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而美”法案不利于特斯拉,相反有利于比亚迪

以下是

美国“大而美”法案不利于特斯拉,相反有利于比亚迪-有驾

(OBBB)对比亚迪发展的综合分析,结合法案核心条款、行业影响及比亚迪自身战略,分维度阐述:

⚠️ 一、法案直接冲击:对比亚迪的三大限制

市场准入封堵

FEOC清单限制:比亚迪被列为6家“特定外国实体”之一,法案规定其若在美设厂且持股≥10%,合作美企将无法获得清洁能源补贴;技术许可协议价值超100万美元即丧失补贴资格(如宁德时代-福特模式被阻断)。

关税壁垒升级:对华锂电池总关税从3.4%增至超80%(含新增54%关税),直接推高比亚迪对美出口成本。

美国新能源市场萎缩

法案提前7年终止电动车7500美元税收抵免(2025年底生效),削弱美国整体需求,间接压缩比亚迪潜在出口空间。

储能补贴要求项目需在60天内开工且2028年前投运,限制比亚迪储能产品的竞争力。

供应链重构压力

要求电池关键矿物“去中国化”(2029年北美占比需达100%),比亚迪需重构原材料采购渠道,短期内增加15%-20%运营成本。

二、间接利好:特斯拉受创与比亚迪的替代机遇

竞争对手特斯拉严重承压

补贴损失:特斯拉因税收抵免取消,年利润预计减少12亿美元(占预期利润17%),同时加州碳积分交易机制被废除(年损失5.95亿美元),削弱其价格竞争力。

供应链成本劣势:特斯拉依赖中国电池供应链,法案限制使用中国组件的车企获补贴,迫使其重构供应链,成本优势被削弱。

结果:特斯拉被迫收缩美国市场投入,比亚迪在欧洲、东南亚等市场的竞争压力显著减轻

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对冲风险

美国“大而美”法案不利于特斯拉,相反有利于比亚迪-有驾

东南亚:ATTO 3在泰国月销破3000辆,市占率超30%;

欧洲:2024年在挪威、德国销量增长超50%,挤压大众等传统品牌份额。

主动回避美国市场:比亚迪美国业务占比不足0.3%,且明确暂不进入美国,转而加速泰国(规划产能50万辆/年)、巴西(市占率45%)、墨西哥(辐射北美)工厂建设。

新兴市场主导力

技术成本优势放大

垂直整合模式(自研刀片电池、电机、芯片)使电池成本低至80美元/kWh(美国企业约120美元),在价格敏感市场中更具韧性。

美国“大而美”法案不利于特斯拉,相反有利于比亚迪-有驾

国内基本盘稳固:2023年全球销量300万辆,中国占比超35%,提供现金流和技术迭代基础。

🚀 三、比亚迪的战略应对与长期挑战

短期策略:巩固非美市场主导权

加速产能本地化:墨西哥工厂利用《美墨加协定》实现零关税出口,泰国基地通过RCEP降低区域成本。

技术输出转型:向匈牙利输出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与大众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从“产品出口”转向“标准制定”。

长期破局关键

技术自主:研发无稀土电机、固态电池等,降低对美技术依赖。

地缘风险规避:通过本地合资(如与欧洲车企合作)化解潜在制裁,并探索中东、非洲等新市场。

💎 结论:利大于弊,但非直接受益

不利因素:法案直接封锁比亚迪进入美国市场的路径,且供应链重构增加短期成本。

核心利好:特斯拉等对手因补贴退坡严重承压,比亚迪凭借成本优势新兴市场主导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关键评估:比亚迪的竞争力源于“非美市场布局+技术成本控制”,而非法案本身。若其能加速技术突围(如储能创新)并规避中美冲突升级,法案冲击反而可能强化其全球地位。

📌 总结
特斯拉的危机(补贴退坡+供应链重构) → 比亚迪的机遇(市场份额替代+成本优势放大)
美国的封锁(FEOC+关税) → 比亚迪的破局(新兴市场主导+技术自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