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为何不自己造车,选择做车载大脑,还联合车企分风险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华为那么牛,明明有实力,把所有能做的都做了,偏偏车不自己造,要给别人打“辅助”呢?这事儿很有意思,一提“造车”,就有无数人跳出来:“华为那么多钱、那么多人才,技术还牛,怎么不自己造车啊?造出来不是稳赢?”可是华为偏偏说,咱不下场造整车,咱就做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别人造。那华为到底怎么想的?是不是在装深沉,还是真的有啥高人一筹的战略远见?

先问一句:什么叫战略?一般人一说战略,脑子里就是高大上、厚厚一叠方案,谁干得大谁就厉害。但任正非曾经说了,真正的战略是放弃。别啥都抓手里,啥都想捞着,机会到处有,有本事的人只挑自己能做得最牛的那个,放弃那些光看着诱人,其实容易掉坑的。这时候你就能看出来,华为这波不是装高冷,也不是技术不行,真的是认清了大环境,看清了趋势,才这么选的。

为什么不自己造车?怎么选了只做汽车的大脑部分,技术支撑?如果你回头看华为早期,它做手机,也是后来才跟苹果、三星真正开始较劲。那会儿,华为没有非要啥都自己造,连个屏幕都要自己搞出来。反而人家是一边跟别人合作,一边只做最核心的。“不做可被轻易替代的东西,要做行业最不可替代的一环。”这个思路,叫做“针尖式发展”,只打最重要的那个点,而且一旦打进去,别人就很难把你替换出去。想想现在车企不搭华为的方案,几乎都被用户问:“你那个智驾谁做的?”“车机卡不卡?”谁都不想被比下去,只能认栽。

那华为真的能明白未来汽车会是什么样吗?我觉得它还真有预见性。现在大部分人还把汽车当个代步工具,只想着发动机多强、跑得多快。但华为很早就盯上了“智能化”。你再看美国那边苹果、特斯拉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力,其实就是看中了“软件定义汽车”这个大机会。华为不是光看硬件,看得更远: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本质跟智能手机差不多,就是一个能自由连接所有场景的生活空间。你在车里干嘛?打电话、看片、办公、开会、玩游戏……这些比光卖车赚钱大得多。这时候,你要造车,那就是参与制造业的血海厮杀,拼供应链、拼产线、拼规模,还没智能化部分滚动升级带来的利润高。做增量部件、做车载系统、做智驾方案,才是价值最高、最不可替代的环节。

问题来了:为啥别人没这个觉悟?我观察过不少企业,比如小米,啥热潮都要冲一波。不光要自己搞“造车梦”,还要当造车领域的“跨界代表”,直接从卖手机到做整车。市场一涨,有几个企业就冲,股价蹭蹭上去。但你仔细想,拼车实际是在拼生产线、管理和电池持续投入,不跟新能源那波补贴潮,坚持到现在,真正能赚到钱、依靠软件更新持续盈利的,就是特斯拉这种巨头。别的企业往往是没想明白,“你造了车,品牌能起来吗?渠道能起来吗?你的独特能力体现在哪里?”

再次设问,你觉得三五年后,汽车厂真的还是现在几十家吗?就像手机市场一样,最后变成寡头戏码,只有头部企业能存活。做整车门槛高,但做核心组件,谁都离不开你,生意反而更稳。当行业洗牌,那些在增长点、核心环节上的企业才有真正可持续的优势,这正是华为“战略不可替代”的精髓。想一想,去年新能源卷得头破血流,现在谁还能稳稳当当地赚钱?不是做供应链,就是做软件。

另外,华为还跟车企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自己的技术做标杆,市场扩张快,但风险分散。造整车就得自己扛政策、投资、市场、售后这些麻烦,一头扎进去拉不出来,稍有不慎就是几十亿打水漂。现在只管技术升级,还能不断渗透进更多车企,谁都绕不开华为。都说华为不造车,但车都得有华为的“芯”,这不就是战略上的胜利吗?

我最欣赏的是华为的定力。谁都知道现在大环境很卷,政策东一波、西一波,补贴撤了,原材料涨了,市场瞬息万变。好些企业为了生存乱冲一通,什么热干什么,永远在赶下一个风口。任正非坚持说:“越是在艰难时期,越不能动摇。”想想多少企业在压力大时候改方向,最后弄得两头不着岸。华为反而在最艰难的时候,坚持技术主航道,只做真正属于自己的赛道。这就是战略修养,不被市场噪音带跑,稳稳当当地发展。

那再反过来说,我们普通人能从这学到啥?还是得回到本质,别怕错过热门赛道,但得做功课,看明白趋势和自己的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本质其实是哲学,是思想的罗盘。你家里有两台车,其实你用得上吗?是不是越来越变成一个家庭、一个共享车加一台自己的车,还能跟手机、电视、家里的智能设备全打通?你买来的东西越方便,体验越好,谁做得最舒服,你就忠诚于谁。谁把用户放中间,把需求串起来,谁就赢大了。这点,华为是行业第一个做到彻底的。别家都还在研究怎么多造一款新车,华为已经在想怎么让车也拥有“大脑和灵魂”,跟人一起成长。

华为为何不自己造车,选择做车载大脑,还联合车企分风险-有驾
华为为何不自己造车,选择做车载大脑,还联合车企分风险-有驾
华为为何不自己造车,选择做车载大脑,还联合车企分风险-有驾
华为为何不自己造车,选择做车载大脑,还联合车企分风险-有驾

再想深点,未来汽车的竞争不只是拼机器,核心是拼生态和服务。 汽车以后变成第三生活空间,出行只是一小部分,休闲、工作、娱乐全都可以实现。如果你能让整个生态融合,从手机、车、家电,全无缝衔接,服务自己来找你,你不用再找服务。这个思路,就是改变未来产业格局的战略家思维。车企光靠造车已经不够,得靠软件和服务持续创造新价值。比如,汽车芯片从100多个CPU缩到3个,每一个都负责主脑、大脑、控制中心,一来成本降了,二来升级快了。以前买车,未来三五年就落后,现在只要软件一升级,体验又是新鲜的,商机大得很。

所以说到底,“华为不造车,造车少不了华为”,这不是空口号,是战略见识,是眼光和定力。所有企业都要学会“放弃”,不能看到人人都冲就跟着上,更不能以为技术有了就能一路躺赢。市场变得太快,谁敢随时调整赛道,最后很可能越搞越乱。专注自己的主航道,深耕核心能力,还能抓住时代的红利,这才是战略家的格局。

我个人觉得,咱们普通创业者、打工人,真的可以学华为这套,不用觉得说“我小公司、我个人,轮不到我去讲战略”。其实,“专注主业、不断升级、跟对趋势”这三招,谁都能学,不要轻易迷失在市场热潮里,少点机会主义,多点预见性,才是真正的硬实力。

华为为何不自己造车,选择做车载大脑,还联合车企分风险-有驾

最后再多问一句,你认为下一次行业大变革,哪些企业能成为“不可替代”?你如何找到自己的“主航道”?你是不是也该仰望一次星空,看看自己未来能走多远?其实,真正的战略高手,都是在时代拐点没被带偏,反而靠定力和远见守住了自己的成功。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