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留意到,曾经对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汽车大肆吹捧的人群里,如今不少人都默默换回了纯电动汽车。
没有激烈争论,没有正式告别,一切就如同一段感情无声无息地走到终点。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些人曾是增程式技术最坚定的拥护者,给出的理由个个看似无懈可击:
“油电双重保障”“摆脱里程困扰”“比纯电车更让人安心”……
然而到了2025年,这些曾经看似充分的理由却逐一失去说服力。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转变?曾经被高度推崇的“可燃油可电动”模式,为何会陷入如今的境地?
通过与一些有实际经验的车主交流,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首要原因在于技术革新的速度远超预期,“混动技术路线”难以跟上发展节奏。
以往消费者选择插电混动或增程式汽车,图的是“稳中求胜”——依靠油电两种驱动方式,实现进退自如。
但当下的现状是:
纯电动汽车平台的更新迭代已进入“季度周期”,而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汽车的技术升级仍维持在“年度周期”。
举例来说,纯电动汽车领域已推出800V高压平台搭配5C超级快充技术,仅需12分钟就能补充450公里续航里程;
比亚迪更是研发出10C超充技术,6分钟即可充电100度,充电效率几乎与传统燃油车加油相当。
反观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汽车,依旧停留在“1.5T发动机搭配200公里续航电池”的传统配置——
单次充电往往需要耗费一个小时,既耗时又繁琐。
实际上,尽管“可燃油可电动”被宣传为没有里程焦虑,但在不少车主眼中并非如此。
这类车型不仅存在里程焦虑,充电焦虑问题更为突出——频繁充电且效率低下令人困扰。
基于这一因素,许多人开始青睐纯电动汽车,尤其是那些没有家用充电桩的用户,对纯电车的充电体验尤为认可。
其次,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汽车带来的“体验断层感”远比想象中更令人烦恼。
表面上看,“可燃油可电动”是一大优势,但实际驾驶过程中,体验却差强人意:
在城市日常通勤使用纯电模式时,车辆运行安静平稳、能耗较低,驾驶感受良好;
然而一旦驶入高速公路,电量耗尽后发动机启动介入,顿挫感、噪音、震动以及高油耗等问题随之而来。
此时,驾驶者会产生强烈的割裂感,仿佛从一辆充满科技感的未来座驾,瞬间回到五年前的老旧燃油车。
更不用说那些发电效率低下的增程式动力系统,以及电池容量较小的插电混动车型——
用电时续航不足,用油时成本高昂,一趟长途行驶下来,既没节省开支,驾乘舒适性也大打折扣。
而且当油电系统切换时,若调校不够精准,还会出现动力响应迟缓、加速无力的情况。
特别是在体验过纯电动汽车“踩下油门即刻加速、全程静谧流畅”的驾驶感受后——
再回头驾驶插电混动或增程式汽车,难免会感到难以适应。
由此可见,试图兼顾多种需求的“全能型”体验,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反而专注单一动力的纯电动汽车,能带来最纯粹的驾驶乐趣。
正因如此,不少车主感慨: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汽车的最终归宿是纯电动汽车。
最后,消费者心态的转变也是重要因素——大家不再愿意接受“妥协式”选择。
前几年消费者选择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汽车,主要是出于谨慎考虑,担心纯电动汽车可靠性不足;
但如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种“折衷方案”本质上就是一种妥协。
对纯电续航缺乏信心,就保留燃油油箱作为备用;担心高速公路充电桩不足,就依靠发动机发电应急;
看似考虑周全,实际使用时却发现各项性能都不尽人意。
电池容量有限,电动驱动不够纯粹,就连智能化配置和驾驶操控体验也受到影响——
原本以为购买的是“双重保障”,最终收获的却是“双重失望”。
如今的消费者,尤其是有过新能源汽车驾驶经历的人群,不会再轻易回头选择其他车型。
他们切实体验到“纯电驾驶的畅快”,也彻底打破了以往对电动汽车的固有认知。
说白了,他们已经认识到“里程焦虑”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毕竟,大多数人长途驾驶的频率并不高,即便需要长途出行,行驶3 - 4小时后也需要休息,利用休息时间充电完全不会造成困扰。
再加上如今5C超级快充、800V高压架构的广泛应用,十几分钟就能补充数百公里续航,无需过多担忧。
更何况,驾驶增程式汽车时同样需要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相比之下,纯电动汽车的充电体验反而更加顺畅。
总而言之,许多看似“合理”的担忧,实际上是被过度放大的主观臆想。
只要亲自试驾体验,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并没有那么可怕。
当然,这并非否定增程式和插电混动汽车的价值。
对于极少数经常长途驾驶、充电条件不便的用户而言,这类车型依然具有实用价值。
但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曾经令人犹豫不决的“焦虑因素”,正逐渐被现实打破。
充电速度不断提升,补能设施日益完善,纯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也愈发成熟完备。
或许曾经以为需要“双重保障”,但实际上是受限于过去的技术水平和认知观念。
对于尚未体验过的朋友,建议亲自租赁车辆试驾感受一番,自然会有清晰的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