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还真愣了一下:曾经想靠造车“上桌第一个动筷”的品牌,现在居然转身去给人打工了?
你没听错,就是那个曾经高调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某车企。结果呢?没几年,直接宣布放弃整车制造,转头就跟比亚迪深度合作,专心做智能驾驶供应商了。这操作,说轻了是战略转型,说重了,简直是给当初“All in 造车”的自己一记响亮的“打脸”。
但别急着笑,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为啥一家车企能从“造车梦”直接切换到“做配角”?这背后,到底是无奈退场,还是另辟蹊径“支棱起来”?
先说说它为啥造车“劝退”。
当年这品牌刚入场,口号挺响:“要做中国人的智能电动车!”外观设计确实“上头”,第一眼真能让人多看两眼,风阻系数也压得不错,0.23Cd,比很多豪华品牌还低。内饰堆料也不含糊,大屏、氛围灯、真皮座椅全安排上,一看就是冲着“装逼利器”去的。可问题出在哪?交付慢、品控拉胯、售后跟不上。用户等车等得“气的蹦起来”,提车后小毛病不断,OTA升级还经常“变砖”。更关键的是,三电技术全靠外购,没有核心技术,成本下不来,价格自然没优势。
你想想,比亚迪自己搞三电全产业链,成本能压到“跌冒烟了”,人家卖9.98万的车还能赚钱。你一个外来品牌,电池、电机、电控全靠买,价格定高了没人买,定低了自己亏,这不就是“天塌了”嘛。
所以,造车这条路,它走得是真憋屈。不是不想“走路摇头晃脑”,而是底盘没打好,风一吹就晃。智能驾驶这块呢?算法一般,传感器方案也没啥亮点,L2级辅助驾驶勉强达标,高速NOA(自动领航)跑起来抖三抖,用户吐槽“像新手司机上路”。这么一比,别说跟华为、小鹏比了,连理想都追得吃力。
可你别说,它这一转身,还真有点“真香”那味儿。
放弃造车后,它把全部精力都扑在了智驾系统研发上。跟比亚迪合作后,直接把自己的智驾方案打包塞进了比亚迪多款新车里,比如刚上市的某款SUV,就搭载了它的高阶智驾包。你猜怎么着?百公里加速没变,但高速领航的平顺性和变道成功率,居然比比亚迪自研系统还顶呱呱。
为啥?因为它专注了。以前既要搞设计、又要管生产、还得操心销售,智能驾驶只是“之一”。现在好了,All in 智驾,算法迭代速度直接拉满。激光雷达融合感知做得更细,对鬼探头、加塞车辆的预判明显更准。动态稳定控制系统也优化了,过弯时侧倾抑制得更稳,乘客不容易晕车。
更关键的是,它这套系统是模块化的,适配性特别强。比亚迪的车,从10万级的海豹到30万级的仰望,都能“即插即用”。不像某些“车界网红”,系统只能用在自家车上,生态封闭,扩展性差。这就好比你买手机,安卓能用各种配件,苹果却只能用原厂,谁更灵活?
咱们再拿它跟两个对手比比,看看到底谁更“支棱”。
第一个是华为ADS。华为的智驾确实强,城市NOA开起来像老司机,识别红绿灯、无保护左转都特别稳,说是“驾驶玩具”也不为过。但它的问题是太贵,高阶智驾包动辄两万起步,还不能买断,得订阅。普通消费者一听这价格,直接“劝退”。而且华为绑定的车型有限,目前主要在问界、阿维塔这些高端车上用,走的是“精英路线”。
第二个是小鹏XNGP。小鹏起步早,数据积累多,城市道路覆盖率高,L2级辅助驾驶做得挺“接地气”。但它最近有点“老咕噜棒子”的意思,技术迭代速度被华为、理想追得很紧。而且小鹏自己还在拼命卖车,智驾系统更多是服务自家产品,开放给其他品牌的意愿不强,生态没打开。
反观这位“转型选手”,价格亲民,方案开放,适配性强,反而在供应商赛道里杀出了一条血路。比亚迪一年卖300万辆车,哪怕只有三分之一选装它的智驾包,那也是接近百万级的装机量——这生意,比自己造车卖几万辆可稳多了。
再说说用户体验这块,它也有独到之处。
比如它的自动泊车系统(APA),不是那种只会停标准车位的“呆瓜”,斜着的、窄的、甚至旁边有柱子的刁钻车位,它也能一把进。我朋友试过一次,车还没停稳,旁边大爷都凑过来问:“这车多少钱?这么聪明?”
还有它的人机交互逻辑,不像某些车,语音助手听不懂人话,或者执行命令慢半拍。它家的系统反应快,支持连续对话,你说“打开车窗、调低空调、播放周杰伦”,它真能一口气办完,不卡顿、不抽风,体验上直接“上桌第一个动筷”。
安全性方面,全系标配8气囊+L2级辅助驾驶+疲劳监测,中保研碰撞测试也拿过G(优秀)评级。虽然没做到“百米内刹停”的夸张宣传,但日常通勤、高速巡航足够安心。特别是它的主动刹车系统,实测对横穿行人识别率很高,关键时刻真能救命。
所以你看,从“造车失败”到“智驾顶流”,它这一波操作,表面看是退了一步,实则进了一大步。
它看清了现实:造车门槛太高,没有三电技术、没有渠道、没有规模,光靠设计和营销,根本玩不转。但智能驾驶不一样,只要技术够硬、方案够灵活,照样能“走路摇头晃脑”。跟比亚迪合作,等于搭上了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的快车,既避开了造车的“油老虎”成本,又拿到了海量数据反哺算法,这步棋,下得不可谓不精。
现在的问题是:你会考虑买一辆搭载它智驾系统的比亚迪吗?
还是说,你更相信华为的“天花板”、小鹏的“老江湖”?
又或者,你觉得这种“放弃造车、专注技术”的模式,才是未来的主流?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