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22岁的年纪,去买个车本来是件高兴事儿,没想到却被销售劈头盖脸来了句“你买的不是车,是命”。这事儿要是搁谁身上,估计都得炸毛。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有个小伙子在网上发帖,说自己准备买小米YU7,结果极氪的销售不乐意了。这还不算完,人家销售还特意让店里的“销冠”给他发了段语音,内容听完让人直冒火。
这位销冠张口就来:“弟弟,你要是想买人生第一辆车你必须得选极氪01。如果说你想买人生最后一辆车,你肯定得选小米YU7。你买的不是259800,你买的是你的命,你知道吗?”
你说这话说的,啥意思?买小米车就等着出事?这不明摆着诅咒人家吗?小伙子今年才22岁,正是大好年华,谁听了这话能不生气?
说起来这事儿的起因也挺简单。销售一开始问小伙子考虑得怎么样了,小伙子实话实说,表示小米YU7给的情绪价值确实高,要是自己再老个五岁,可能会选极氪001,但现在年轻嘛,就想买小米。
这话本来没啥毛病,买车这事儿本来就是个人喜好,你情我愿的买卖。结果这销售可倒好,估计是看着到手的单子要飞了,心里着急上火,就开始没分寸了。
从聊天记录能看出来,那个销售先说“兄弟我们销冠跟你说两句话”,然后就是刚才那段语音。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买小米车不安全,会出事,甚至暗示可能出人命。
这种销售套路说白了就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抬高自己。不过这次用词实在太过分了,把人往死里咒,这谁受得了?小伙子当时就被气得够呛,转头就把聊天记录发到了网上。
网友们看完也都炸锅了。有人说“这是销售还是算命的?”还有人调侃“按这逻辑,是不是我不买极氪就能长生不老?”更多的人觉得这销售简直是胡说八道,拿人家生命开玩笑。
小伙子发完帖子后,极氪那边的电话很快就打过来了,说要协商处理这件事。说实话,小伙子当时也是气在头上才发的帖子,倒也没想着非要把事情闹得人尽皆知。
到了晚上九点半左右,极氪汽车苏鲁战区的总经理亲自联系了小伙子,处理速度还真挺快。他们给出的处理方案也够狠:两个销售直接开除,店长扣3分,城市经理扣2分,战区总经理自己也要接受处罚。
从他们发的处理通报能看出来,这次极氪是真把这事儿当回事了。两个说错话的销售,一个姓于,一个姓侯,按照公司规定属于三级违规违纪,直接解除劳动合同,以后也不能再被极氪录用。店长和城市经理虽然没直接参与,但负有管理责任,也得受罚。这一罚可不是扣点钱那么简单,绩效没了,升职机会也泡汤了。
战区总经理在给小伙子的回复里还特别强调,销售的那些话“极为不得体”,违背了品牌行为规范。他一连说了好几个“诚挚道歉”,态度确实挺诚恳。小伙子看完处理结果后也表示认可,这事儿算是告一段落。
不过这件事儿可不是孤立的。你往回翻翻新闻,类似的事情三天两头就来一回。
前阵子理想汽车的销售就干过类似的事儿。人家在跟客户聊天的时候,转发蔚来的新闻,张口就来“蔚来财务造假”“股东起诉”“品牌岌岌可危”,还劝客户赶紧放弃蔚来的5000块定金,“远离这个坑”。
蔚来那边的负责人看到后在微博上转发了这段聊天记录,说了句挺有水平的话:“总有一些人会跳出来给自己的品牌减分。国产新能源路还很长,别这么急。”
你看,这才是正常人该有的反应。竞争归竞争,但不能乱泼脏水,更不能拿着没影的事儿吓唬人。
很多人买车的时候都碰到过这种事儿。你去店里看车,销售先把自家产品夸上天,然后话锋一转,开始数落别家的不是。什么“那家车质量不行”“那个品牌要倒闭了”“他们的电池不安全”,反正只要你提到竞品,销售就有一肚子话要说。
这种“踩一捧一”的套路说穿了就是为了让你觉得只有他家的车最好,别的都不行。可问题是,买车这么大的事儿,消费者需要的是客观真实的信息,而不是销售的一面之词。
有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说当初买车在某品牌试驾了两次,后来还是选了另一个牌子。结果之前那个品牌的销售还给他发了条祝福信息,祝他用车愉快。网友感叹:“这才是正常人该干的事儿吧?”
对比一下就能看出差距了。有的销售把客户当朋友,尊重人家的选择;有的销售把客户当肥肉,恨不得用各种手段留住人。
说到底,这种现象背后是整个行业的问题。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品牌多得数不过来,车型功能也都差不多。经销商和销售团队压力大,很多时候考核就看成交率。为了完成任务拿提成,有些销售就开始不择手段了。
贬低对手成本最低啊,动动嘴皮子就行,也不用费劲学习产品知识,更不用提升服务水平。但这种做法其实是在给自己挖坑。销售说的每句话都代表着企业形象,你今天咒别人出事,明天消费者就会觉得你们整个品牌都不靠谱。
还有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很多公司在培训销售的时候,根本不重视职业道德和合规意识。甚至有些管理层默认“只要能成交,怎么说都行”这种规矩。上梁不正下梁歪,你不教销售怎么做正确的事儿,他们自然就会走歪路。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企业得改改考核标准,不能光看卖了多少台车,还得看客户满意度,看销售有没有违规。发现有销售乱说话的,该罚就罚,该开除就开除,像极氪这次处理的就挺好。
说实话,买车本来就是件挺复杂的事儿,要考虑价格、配置、安全性、售后服务等等一大堆因素。消费者已经够头疼的了,真不需要销售在旁边添乱。你把自家产品的优点说清楚就行,用不着去编排别人。
再说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你说的每句话都可能被记录下来传到网上。今天你咒别人买车出事,明天全网都知道了,丢的可是自己的脸。那两个极氪销售现在估计肠子都悔青了,为了一单生意搭上了整个职业生涯,值得吗?
有网友说得好:“卖车又不是搞传销,用不着洗脑。你的车好,自然有人买;你的车不好,说破天也没用。”这话糙理不糙,市场竞争靠的是产品实力和服务质量,不是靠嘴炮。
那些老牌车企的销售为啥很少出这种幺蛾子?因为人家培训体系成熟,销售懂得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新能源车企发展这么快,可别光顾着扩张市场,员工培训和管理也得跟上啊。
这次极氪的处理算是给行业立了个标杆。你看人家速度多快,从事情曝光到处理结果出来,前后也就几个小时。该开除的开除,该处罚的处罚,一点都不含糊。这种态度才能让消费者放心。
不过话说回来,处理完涉事人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怎么防止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极氪也好,其他品牌也罢,都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别让销售为了业绩铤而走险。
买车是件开心事儿,可别因为销售的几句不当言论搞得大家都不愉快。消费者花钱买的是服务和产品,不是来听销售咒人的。汽车市场那么大,品牌那么多,谁家服务好消费者心里都有数。
你平时买车遇到过不靠谱的销售吗?他们都说过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话?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说不定能帮其他人避避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