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在俄频频被吐槽,销量骤降,到底是哪一道关卡卡住了?
这两年中国车在俄罗斯混得风生水起,早就不是新闻。
街头巷尾能见到满大街的奇瑞、吉利、哈弗,甚至高端品牌红旗也都开进了莫斯科、圣彼得堡。
但是,很多人没想到,这股中国车的热潮才刚刚烧旺,转眼风向就急转直下。
2024年开年还没几个月,中国车不但在俄罗斯销量直线下滑,网上关于国产车的差评也一波接一波,有人甚至调侃“中国产车的黄金时代是不是要结束了”。
问题到底出在哪?
是产品不行,还是有更深的门道?
其实最初中国车能在俄罗斯打开局面,靠的还真不是啥“黑科技”,而是一个字——便宜。
别看现在国产车在国内主打智能和颜值,放到俄罗斯,头一阵中国品牌最受欢迎的还是那批价格能打、配置管够的车型。
尤其是本地老百姓买台家用车,或者经营出租车、网约车,性价比是刚需。
谁也没想到,疫情叠加战争,外资品牌纷纷撤退,原本空出来的市场大坑,一下就让国产车钻了个正着。
但“风口”这种东西,说变就变,靠便宜起家的中国车,在俄罗斯也不得不面对升级后的市场。
现在的俄罗斯买车人,手里虽然没变宽裕多少,想法却变了:光便宜没用,体验感、配置感,甚至豪车的那点“面子”也都要考虑。
过去中国品牌平均卖十几万的车,现在起步就奔着二十多万人民币,甚至高端新能源车也开始冒头。
有人说中国品牌这不挺好吗,能卖高端了?
问题是,涨价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利润。
买家对质量、服务、售后、耐用性要求全都水涨船高。
中国车企以前的那套“先冲量再谈服务”路数,遇上挑剔的俄罗斯消费者,就没那么灵了。
更扎心的是,国产车在俄罗斯的口碑下滑,实际上有一大半锅不在车本身,而是被“平行进口”给拖累了。
说白了就是不少商家钻空子,把新车先发到中亚,然后绕开高额关税、冒充二手车再运进俄罗斯。
这样一折腾,市场上冒出了一堆没保障的“水货”,其中还有事故车、翻新车鱼龙混杂。
这些车出问题没售后,修起来比买车还难。
普通人哪懂那么多套路,买到问题车只能认栽,久而久之,口碑集体翻车。
俄罗斯政府可不是当“冤大头”,去年就着手查堵这类灰色贸易。
先是补征税费,把平行进口的便宜路给断了,再加上报废税年年上涨,进口车的价格像坐火箭一样往上窜。
再加上支付流程慢、认证手续复杂,给车企平添了不少麻烦。
政策只留了一条正规路——那就是:你想省钱?
可以,在咱家本地建厂,零部件同比例落地生产,才能享受税收优惠。
说白了,这就是逼着中国品牌从“过路客”变“本地人”,从赚快钱的买卖变成和俄罗斯汽车工业深度捆绑。
建厂、投产、搞本地化,不仅仅是政府的条件,也直接决定了中国品牌能不能扎根俄罗斯。
有不少车企已经开始在俄罗斯找地皮、谈合作,但这条路远比想象中难走。
最现实的拦路虎,就是极端的气候。
别看中国车在国内北方能扛住寒冬,到了西伯利亚那种零下三四十度的地方,发动机、车机、电池、胶条、密封件,哪怕一丁点不适应,都可能直接趴窝。
发动机起不来、座椅加热不灵、车门冻死、电子系统罢工,这些都是在俄罗斯被频繁吐槽的现实问题。
像蔚来、理想等新能源车,如果低温续航掉得太厉害,消费者根本没信心买单。
让人唏嘘的是,中国品牌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出口型思维”,觉得只要市场缺货,怎么着都能卖出去。
现在情况变了,俄罗斯不仅要进口车,更要技术、产能和长期服务。
这跟几年前中国彩电、手机在海外市场的“爆发”很像。
最初靠低价、靠补贴,后来市场饱和、门槛提高,拼的就是谁能留下来,谁能和当地需求深度绑定。
有人会问,那国产车还有没有机会?
其实机会一直在,但靠蹭红利的时代过去了。
现在拼的不仅仅是价格、外形,还有本地化深度和品牌口碑。
谁能让俄罗斯人觉得中国车是“本地车”,谁能让服务跟得上极地寒冷,谁才能活下去。
中国车企如果只想着“赚一把就走”,那注定要吃大亏。
未来真正稳得住的,肯定是那些把工厂、技术、服务链条都在俄罗斯扎下根的品牌。
这场阵地战才刚拉开帷幕,淘金梦早就不是万能的通行证。
真正的赢家,是能把自己变成俄罗斯汽车产业一部分的那帮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