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企还在把“免费智驾”当卖点疯狂内卷时,博世高管吴永桥一盆冷水泼了过来:“再这么送下去,整个行业都得完蛋!”这话听着像危言耸听,但看看数据——今年前5个月乘用车销量涨14%,利润却暴跌11.9%,车企卖车像在“赔本赚吆喝”。特斯拉FSD敢卖6万,华为ADS敢当“选装包”,凭什么?今天咱们就扒开“免费智驾”的底裤,看看这到底是车企的“营销套路”,还是行业的“催命符”。
一、“免费智驾”:车企的遮羞布,还是用户的糖衣炮弹?
现在去4S店看车,销售小哥拍着胸脯说“我们高配车送高阶智驾”,你是不是觉得占了大便宜?但吴永桥一句话戳破真相:“中国汽车供应商除了华为、宁德时代,全都在打价格战,连博世都得跪着求订单!” 这话虽然难听,但没毛病——你以为的“免费福利”,本质上是车企把智驾成本摊进了车价,或者干脆让供应商含泪让利。
举个例子,某新势力品牌去年喊出“全系标配城市NOA”,结果呢?财报里研发费用同比暴涨40%,单车利润却跌了3000块。用户嘴上喊“真香”,车企背地里“割肉”,这种“赔本赚吆喝”能撑多久?更讽刺的是,有些车企所谓的“高阶智驾”,其实就是L2.5级的“半成品”,车道保持偶尔画龙,自动泊车能怼墙上,用户用了一次就骂骂咧咧关了——这种“免费垃圾”,送了反而砸自己招牌。
特斯拉就敢反着来:FSD在美国卖1.5万美元,在中国卖6万人民币,照样有人买单。为啥?人家敢承诺“脱手脱脚开高速”,敢保证“自动泊车一把进”。华为更狠,问界M9的ADS 3.0选装价2.8万,车主却说“比请个老司机还值”。这说明什么?用户不是不愿花钱,是不愿为“伪智能”买单。车企与其送一堆“食之无味”的免费功能,不如把钱砸在体验上,让用户觉得“这钱花得值”。
二、6万买FSD是智商税?真相: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有人骂特斯拉“抢钱”:“不就是个辅助驾驶吗?凭啥卖6万?” 这话就跟十年前骂“苹果手机卖5000是智商税”一样可笑。今天你用的导航、语音助手、自动刹车,十年前都是“高端配置”,现在不也成了标配?但如果当年车企都免费送“半成品导航”,没人愿意投钱研发,我们现在可能还在用“离线地图+问路”。
吴永桥说得对:“智驾是汽车史上最复杂的系统工程,比造火箭还难。” 一辆车要实现高阶智驾,得装十几个摄像头、激光雷达,算力芯片比电脑CPU还强,背后是上千人的工程师团队天天熬夜调算法。这些成本哪里来?如果车企不敢收费,就只能压缩研发投入,最后陷入“技术停滞—用户不买单—利润下滑”的死循环。
更可怕的是“劣币驱逐良币”。如果A车企花10亿研发出真·L4智驾,卖5万选装;B车企花1亿买个半成品,免费送。消费者不懂技术,一看“免费”就选B,A车企的10亿不就打水漂了?长此以往,谁还愿意真金白银搞研发?最后整个行业都停留在“PPT智驾”阶段,咱们永远开不上真正的自动驾驶——这才是吴永桥说的“灾难”。
三、华为特斯拉凭啥“躺赚”?秘密藏在“用户价值”里
有人不服:“特斯拉华为品牌响,当然能收费!我们小车企学不来!” 这就是典型的“甩锅思维”。华为刚做智驾时,谁信它能追上特斯拉?但人家敢把ADS装在出租车队里跑,每天收200块租金,司机说“比自己开还省油”;特斯拉更绝,FSD用户每开1万公里,系统就自动优化100万次,开得越久越聪明。
反观某些车企,智驾发布会吹得天花乱坠,什么“全球首发”“领先行业两年”,结果用户提车后发现“功能被阉割”“OTA遥遥无期”。这种“画大饼”式营销,别说收费了,免费送用户都嫌占内存。
说白了,收费的核心不是“敢不敢”,而是“值不值”。就像当年手机游戏从“买断制”变成“免费+内购”,不是因为玩家傻,是因为游戏厂商把“画质、剧情、互动”做到了极致,让你心甘情愿为皮肤、装备掏钱。智驾也是一个道理——当系统能帮你在堵车时解放双脚,在长途时自动避险,在停车场替你找车位,别说6万,就算10万,用户也会算这笔账:“比请个司机便宜多了!”
四、“智驾平权”是伪命题?穷人就不配用高阶智驾?
肯定有人骂:“凭什么有钱人才能用FSD?我们穷人就不配享受科技进步?” 这话听着有理,但忽略了一个基本规律:任何新技术普及,都得经过“高价尝鲜—成本下降—全民普及”的过程。
一百年前,汽车是富豪玩具,现在成了代步工具;二十年前,手机是奢侈品,现在老人小孩都有。智驾也一样,特斯拉FSD现在卖6万,是因为研发成本高、用户基数小;等未来技术成熟了,装激光雷达像现在装摄像头一样便宜,算法优化靠AI自动完成,说不定1万块就能买到L4智驾。但如果现在就强行“免费平权”,车企没钱赚,研发停摆,技术永远成熟不了,最后谁都别想用——这不是“平权”,是“共同落后”。
吴永桥提到“未来智驾会像安全带一样成为标配”,这话没毛病。但“标配”不代表“免费”,就像安全带、安全气囊的成本,照样包含在车价里。区别在于,以后你买低配车可能只有基础智驾,买高配车才有高阶功能,就像现在的“豪华包”“科技包”一样,丰俭由人。这不是“歧视穷人”,是尊重市场规律——总不能让车企赔本给你造火箭吧?
五、主机厂别再瞎折腾了!未来智驾谁来做?
吴永桥还有个大胆预测:“四五年后主机厂会放弃全栈自研,智驾会变成标准件。” 这话让不少车企老板坐不住了:“我们投入几百亿搞研发,你说放弃就放弃?” 但仔细想想,现在手机厂商还自己研发芯片吗?除了苹果华为,大部分都是买高通、联发科的方案。为啥?因为芯片研发太烧钱,而且用户根本不在乎你用的是谁家芯片,只在乎“卡不卡”“快不快”。
智驾也是一个道理。当所有车企的智驾系统都能实现“自动变道、自动泊车、自动避险”,用户还会因为“A车企自研,B车企外购”而选车吗?肯定不会。到时候,主机厂的核心竞争力会回到“品牌、服务、设计”,而智驾就像现在的变速箱、底盘一样,交给博世、华为这样的专业供应商去做——他们技术更成熟,成本更低,质量更稳定。
这不是“躺平”,是“分工协作”。就像盖房子,开发商负责设计和销售,施工队负责打地基,装修公司负责内部装潢,各司其职才能效率最高。如果开发商非要自己挖地基、搞装修,只会搞得一团糟。
六、PPT造车死得快!智驾的命门从来不是技术
最后必须重点说说吴永桥的“工程化落地论”:“很多项目死在量产上,比讲PPT难上万倍!” 这话简直是给所有车企敲响警钟。前两年某新势力号称“L4智驾全球领先”,结果量产时激光雷达频繁失灵,算法识别不了雪糕筒,最后只能偷偷减配——这种“PPT式创新”,比不创新还害人。
智驾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是要在暴雨、大雪、逆光、隧道等各种极端环境下跑的“工业品”。特斯拉FSD为啥厉害?不是因为它算法多牛,是因为它在全球积累了20亿公里的真实路况数据;华为ADS为啥靠谱?是因为它在全国300个城市跑了10亿公里,连村口的水泥路都有数据。这些数据不是靠嘴吹出来的,是工程师一辆车一辆车调,一个bug一个bug改,脱三层皮才换来的。
反观某些车企,智驾团队天天忙着“发论文、开大会、拿奖项”,就是不敢把系统交给用户实测。这种“纸上谈兵”式的研发,别说收费了,连免费送都怕砸招牌。记住:智驾的核心永远是“安全、稳定、可靠”,而不是“参数多高、算力多强”。
结语:免费的才是最贵的,智驾该醒醒了!
博世高管的话虽然难听,但句句戳中行业痛点。现在的智驾圈,就像一群饿狼抢肉吃,你送L2,我送L3,他送城市NOA,看似热闹,实则大家都在“赔本赚吆喝”。长此以往,工程师工资发不出,研发投入砍一半,最后整个行业一起玩完。
特斯拉华为的收费模式,不是“资本家贪婪”,是给行业指了一条活路:用用户的钱反哺研发,用研发的进步提升体验,用体验的提升吸引更多用户——这才是良性循环。
当然,收费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车企要做的不是“一刀切”涨价,而是把智驾功能拆解开,让用户像点外卖一样“按需付费”:堵车时花10块开个“高速领航”,停车时花5块用个“自动泊车”,长途时包个“全天套餐”。这样既灵活,又能让用户感受到“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最后说句大实话:用户不是不愿意为智驾买单,是不愿意为“不靠谱、不好用、不值钱”的智驾买单。当有一天,智驾系统能像老司机一样靠谱,像管家一样贴心,别说6万,60万都有人排队交钱——毕竟,谁不想躺着把车开了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