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扩建,中国第二高铁在调城市资源的盘子
最近超大城市扎堆搞第二高铁,真不是简单加条路,是在悄悄调全国城市资源的分配逻辑。
先看第一高铁时代会主要是连省会、接核心,比如京沪第一高铁 2011 年通车,绕着安徽走,把合肥带起来了,可苏北、鲁东这些地方却成了 “高铁洼地”。
现在我国高铁里程已经有 4.8 万公里,占全球 70% 以上,覆盖了 97% 的 50 万人口以上城市,但这些 “洼地” 的人想坐高铁去上海、北京,还得绕路。
京沪第二高铁就专门补这个漏,线路直连德州、滨州、东营、淮安这些以前没被覆盖的城市,以后从滨州到上海,比原来能省近 1 小时。
小风认为,这才是 “均衡发展” 的真意思 : 不是让北京、上海这些核心更挤,是让边缘城市也能搭上快速通道,不用再靠 “蹭” 核心城市的光过日子。
再说说成渝中线高铁,要搞 400 公里时速,很多人觉得不就是快了点嘛,没什么大不了。
说实话,这速度背后藏着的技术突破才是关键。
以前我国高铁有些核心部件还得进口,比如高速列车的转向架,现在为了适配 400 时速,株洲中车研发出了新型转向架,自主率 100%,不光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到东南亚。
还有轨道用的钢轨,400 时速对钢轨的硬度、平整度要求极高,宝钢专门研发了高强度钢轨,每米误差控制在 0.3 毫米以内。
这说明什么?
第二高铁不只是 “快”,是在逼着本土产业链升级,以前靠进口的技术,现在我们自己能造了,这比多开几趟高铁列车有价值多了。
以前很多中小城市的高铁站就是 “路过站”,比如嘉兴南站,以前只有沪杭高铁经过,一天没几趟车,当地人想出去还得去上海、杭州转车。
现在沪杭第二高铁要建,还得加上通苏嘉甬高铁,嘉兴南站一下子就成了长三角的次级枢纽,以后从嘉兴到宁波能省 2/3 的时间,到苏州也不用绕上海了。
还有浙江平湖市,以前没高铁站,当地的水蜜桃想运到上海,得先拉到杭州,再转高铁,折腾下来损耗得有 20%,现在平湖要建高铁站,对接上海东方枢纽的 “境内关外” 政策,水蜜桃上午摘,下午就能摆进上海的超市,损耗能降到 5%,农民每斤能多赚 2 块钱。
比如说,平湖以前做跨境电商,货物得先运到上海港,现在从本地高铁站发,能省 15% 的物流成本,这就是 “枢纽效应” 给中小城市带来的机会。
有人觉得搞第二高铁是浪费钱,说中西部有些高铁常年亏损,凭什么超大城市还能再建一条?
重点是,第二高铁不是随便建的,有个硬标准 : 近期双向客流密度得 2500 万人次 / 年以上,才会用 350 公里时速的标准建。
就拿京沪第二高铁来说,预计日均客流能超 50 万人次,比很多中西部高铁全年的客流都多,肯定能盈利。
反观有些地方的高铁,日均客流还不到 1 万人次,连维护成本都不够。
小风认为,这说明现在搞基建不盲目了,先算清楚人流、物流账,再投钱,避免浪费纳税人的钱,这才是理性的做法。
对普通人来说,第二高铁带来的不只是 “出门快”,更实在的是就业和赚钱的机会。
比如杭州到上海浦东机场,以后坐高铁只要 40 分钟,周末去上海玩的人多了,嘉兴、平湖的民宿生意就好做了,假设以前某民宿周末入住率只有 60%,现在能涨到 90%,老板就能多雇人,带动当地的服务岗。
还有物流行业,高铁快运需要分拣员、配送员,苏州某物流园因为要对接沪杭第二高铁,已经加了 200 个岗位,月薪比以前高了 1000 多。
第二高铁不是简单的交通工程,是在给城市重新排座次,让边缘城市有机会,让本土技术能升级,还能给普通人带来实在的好处。
你觉得你老家能搭上这波快车不?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