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河东,30年河西”这句话用在新能源车圈里可不怎么合适。
那因为河东河西的变迁,也不用十年时间就能改变局面。
十年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在沿用国外的技术路线,眼看着日韩企业用三元锂电池稳占市场的优势。
这几年,形势可完全不一样啦。
曾几何时,中国的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路线也曾让人觉得迷糊不清。
到2021年前,三元锂电池凭借着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续航能力,在市场上的份额依然稳居前列。
那会儿,业内外基本上都认同一个看法:高端的乘用车用三元锂,低端的就用磷酸铁锂。
随着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这种状况很快就被打破了,磷酸铁锂在安全和花费上越发占优势,逐渐展现出它的强大竞争力。
到了2025年,现在国内市场上,磷酸铁锂电池的用车比例已经突破了80%,而在国际市场上,磷酸铁锂更是首次超过了三元电池的份额。
几年前,三元锂电池几乎成了高端电动车的标配装备。
特斯拉、宝马、奔驰这些国际大牌都统一采用了三元锂技术,国内的厂商也都纷纷跟风学习了。
三元锂电池靠着它那高能量密度,续航表现真是杠杠的,跑得远得很。
它的材料结构能让更多锂离子自由移动,意味着在同样的体积或重量条件下可以存储更多的电能。
不过呢,三元锂有个大难关:它的热失控点差不多在200°C,碰到高温、碰撞啥的极端状况,挺容易引发火灾爆炸。
而且啊,三元锂电池的使用寿命没那么长,正常充放电大概1500到2500次左右,到了那时候,电池的容量就会明显变差。
让车企头疼的事情,主要还是原材料上的难题。三元锂里的钴这个东西,不但价格贵得吓人,而且在全世界的分布也极不平均。
刚果(金)一手包办了大概70%的全球钴供应,这稀缺性可真让供应变得不稳定,价格也跟着起伏不定。
当国外的大厂都在积极布局三元锂电池时,中国的电池企业却在悄悄专注于另一条技术路线——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能方面表现得挺扎实,热失控的温度高达800°C,简直是三元锂的四倍还多。
它用的磷酸铁锂材料,结构是挺稳的橄榄石,一旦遇到碰撞或高温这类极端环境,也不容易引发火灾爆炸。
在续航方面,磷酸铁锂表现得可真是不输阵,循环次数能跑到三千到六千次,比起三元锂电池整整多出一倍左右,真是一大优势。
这就意味着,装有磷酸铁锂电池的车子,整个使用期限内大概都不用换电池,省得烦心。
磷酸铁锂的成本优势可算是另一大亮点,它不用用到钴、镍等贵重金属,原料供应更靠谱,算下来每瓦时的成本比三元锂低个20%到30%。
单Wh,也就是“每瓦时”,代表着制造或消耗每储存1瓦时电能时的花费,是用来衡量电池费用的关键指标。
随着湖南裕能、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中国企业的产能不断扩大,磷酸铁锂的价格优势变得越来越突出。
磷酸铁锂的发展走过的路儿可没那么顺畅。起初,它的能量密度偏低,导致难以打入高端市场。
不过呀,中国企业靠着一波技术革新,巧克力把那些限制给突破啦。
2020年,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靠着结构上的新尝试,把传统磷酸铁锂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提高了超过一半。
宁德时代则推出了神行超充电池,通过纳米级的精准排列,把正极材料的密度提升到了高压实密度的标准,一下子解决了续航、快充和安全这三个行业难题。
高压实密度的磷酸铁锂,正逐渐成为行业里新的角逐焦点。现在市面上那些高压密的产品,一般都是指粉末压实密度超过2.6gcm³的磷酸铁锂材料。
采用这种技术,能在有限空间里装载更多的活性材料,进而提升电芯的能量密度,增强电池的续航续航表现。
技术的创新不仅让产品性能更上一层楼,也引发了动力电池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体系的大变革。
2024到2025年这段时间,这次变化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能轻松察觉出来,比如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产能的调配,以及企业盈利状况和市场占有率都受到明显影响。
中国磷酸铁锂产业的崛起,不光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显现出整个产业链优势的提升。
从锂矿、磷矿这些上游资源,到正极材料、电池制造的中游环节,再到整车应用的下游部分,中国的企业已经搭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圈。
这种规模带来的优势,让中国企业在成本管控和技术升级速度上,比国外对手要快得多。
在市场上,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两大巨头合起来的份额已经超过60%,打造出了一个强势的龙头带头作用。
同期,中国企业大胆尝试“动力+储能”双线发展,成功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天地。
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占比已经涨到17%,毛利率也飙到了28.87%,甚至超过了动力电池。
比亚迪的储能电池在全球的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40.4GWh,销往了107个国家。
在国际市场布局上,中国公司挺在前头了。
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工厂已经投产,比亚迪在欧洲的基地也在加快进展,都是为了抢占欧美市场的份额。
龙蟠科技的印尼工厂今年内就会投产,主要供给欧美车企用;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工厂也在加快布局,预计产能达到50万吨,覆盖整个欧洲市场。
当国内企业在磷酸铁锂方面不断突破时,以前掌控三元锂路线的国际老牌厂商也终于察觉到形势的紧迫。
从2025年开始,那两家韩国的电池大佬又快马加鞭,着手扩大LFP电池的产能了。
到2027年,三星SDI和通用汽车在印第安纳州的合资工厂将开始打造电动车用的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为未来的新能源车市场再添筹码。
原本那家厂只打算生产镍含量超过80%的三元锂电池。
另一个韩国电池巨头LGES也考虑把和通用汽车合资的田纳西州工厂的一部分区域改成LFP电池生产线。
对韩系电池企业而言,转向磷酸铁锂技术的步伐慢了点儿,这也算是它们在全球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韩国家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三家主要韩系电池厂商的总出货量是41.6GWh,占据的市场份额大概是18.7%。
要转向磷酸铁锂,目前并非轻松的事。海外企业碰到的难题,主要是中国企业已经搭建好的专利壁垒、规模优势以及产业链的紧密配合。
在磷酸铁锂这个板块上,中国公司已经筑起了难以突破的屏障。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角逐从未停歇,没有一成不变的技术优势,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站稳脚跟。
中国企业在磷酸铁锂方面的优势,可说还只是开端,真正的冲刺才刚刚开始。
要是固态电池、磷酸铁锰锂这些新技术能站稳脚跟,中国的电池产业链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可真关系到我们在世界新能源领域的份额啊。
毕竟,技术比拼更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今天领跑不代表明天一定稳赢。
当然,这也是个不断变化的赛道,今天站得高,明天还得继续拼。
参考资料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报道: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方向的争夺依旧激烈
中国化工信息杂志消息:两家韩国电池企业正在加紧扩展LFP电池的产能!
搜狐财经报道:磷酸铁锂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80%,两大巨头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行业洗牌的步伐愈发加快!
新浪汽车:买纯电动车,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这个难题你怎么选?
长江有色金属网:高端化新局面:磷酸铁锂产业在产能调整和技术进步中重新塑造竞争格局
6. 新浪财经:三元材料龙头企业成功拿下海外大订单!
小可 老A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