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获得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检测报告及认证证书,成为国内首批通过动力电池新国标的新能源车企。这一认证标志着我国动力电池安全标准迈入“零容忍”时代,也意味着岚图琥珀电池在快充循环、热扩散防护、底部撞击三大核心指标上实现突破性进展。
新国标GB 38031-2025的发布与实施,直接回应了用户对极端场景下电池安全的核心诉求。相较于旧版标准,其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强化热扩散防护要求、首增底部撞击考核三大升级,覆盖了新能源汽车用户最关切的安全风险场景。 例如,热扩散测试首次要求电池系统在单体热失控后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且烟气温度低于80℃;底部撞击测试则模拟车辆托底或飞石冲击场景,能量提升至150J。这些变化迫使企业从材料、结构到监控系统进行全链条技术迭代。
岚图琥珀电池的验证体系早在2024年便针对新国标24项测试完成全面升级。其采用的“三维隔热墙”技术通过电芯材料层、系统结构层和软件控制层三重屏障,确保高温场景下不发生连锁反应。 在热扩散测试中,琥珀电池不仅满足新国标要求,还通过16层防护结构设计,在穿刺、挤压等极端条件下保持稳定。云BMS电池医生技术则提供全天候故障监控,实时报警机制显著提升预警能力。
针对底部撞击风险,岚图主动将测试能量从150J提升至1000J,并模拟多种复杂路况。1500MPa高强钢底护板、框架式安全传力结构与可拆卸装甲设计,共同降低电池受损概率。 这一策略直接回应了用户对底盘防护的担忧——传统电池包在托底时易因变形导致内部短路,而琥珀电池通过结构优化,将风险控制在物理防护范围内。
岚图FREE+作为首款搭载琥珀电池的车型,在安全性层面完成381项升级。车身优化234项、底盘升级174项、辅助驾驶突破175项,座舱体验402项——这些数据背后是技术积累的具象化呈现。 例如,车辆在快充循环后仍能通过外部短路测试,验证了电池长期使用的稳定性;而底部装甲的可拆卸设计,则降低了售后维修成本。
新国标的实施正在重塑产业逻辑。质保条款可能剔除“热失控”免责条款,保费有望下浮15%-20%,但涉电维修门槛同步提高。 岚图的提前布局表明,企业需在垂直整合与技术储备两端发力——与供应商共建安全体系、持续迭代验证矩阵清单,才能应对监管层面对“不起火、不爆炸”的硬性约束。
为何一项国家标准的更新能引发行业连锁反应?答案在于用户需求与技术能力的双重驱动。 当超快充技术普及、极端工况频发时,被动防护转向主动规避成为必然选择。岚图琥珀电池的实践证明,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设计,动力电池安全性能完全可能超越现有认知边界。
未来,随着2026年7月新国标强制实施,行业竞争焦点将从续航里程转向安全冗余。车企能否在热失控防护、底部撞击耐受、快充稳定性三者间取得平衡,将决定其市场地位。 岚图的阶段性成果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路径,但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终极解决方案,仍需产业链协同创新与监管标准的持续进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