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里的大魔术:本田销量差不多腰斩,到底谁惹的祸?表面答案呼之欲出,真相却隐身幕后,像极了那种你以为抓住了真问题,其实只是碰巧踩到表面泥点的感觉。
基本每个路人,问一句:“本田为啥卖不动?”身边人肯定脱口来一句“新能源太牛了呗!”这话咋听都像真理。毕竟,数字摆那儿:2020年,中国马路上还基本是油车冠军,新能源汽车才刚刚占总车市的5.4%,那个本田,风光得很,轻松卖出162.7万辆。四年过去,新能源渗透猛窜到40.9%,本田不到86万,算算账,这缩水速度,也就是个同城外卖小哥的业务量降幅都没这么吓人。
于是大伙心里有数:你别说本田不灵了,是老汽车行业迎来了劲敌,新能源铁了心要翻天。而这锅,普通人赌一把,稳赢。可你琢磨细点,会发现有点不对劲:这说法搁谁身上都通用。像极了小时候写作文总也跳不出“原因是社会发展太快、人心跟不上”那种模板。固然新能源浪潮势不可挡,但这就是本田销量跳水的全部吗?未必。套用一句老掉牙的话:表象都对,但越想越毛。这事儿,背后还有更深的“秘密通道”。
实际上,真正困住本田的,不是对手在赛道上突飞猛进,而是自己脚下绑着数不清的麻绳。说难听点,能不能往前冲,其实不是本田一个“想”字就能推动,而是有一大堆“动不了”的原因。说这里头有企业战略失误吗?嗯,有点,但那真不是主菜。
这“主菜”,其实跟体制脱不了干系。说本田被体制缠绕,不信你可以瞄一眼它那后宫团般的供应商阵容,外人看来可能一脸懵,但对本田来说,每一家都不是随便可替的“合作伙伴”。用老大爷话说:人家跟本田这不是简单做买卖,而是“结了亲”的铁关系。几十年绑在一起,早就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譬如京滨,这家公司一直就是本田发动机的标配搭子,别家想撬都撬不动,本田自个甚至都成了股东。昭和,专门负责悬挂和转向,从摩托车年代就紧密协作,论默契,外援想都别想。再有日信工业,它几乎把命运压在本田身上,刹车系统长期包场,还曾有本田三分之一的股份。还有许许多多名字听起来拗口的小牌子,无一不是本田当年亲手提携——亲戚、队友、股东,傻傻分不清。
时间久了,这帮“合家欢”不仅仅生意来往,还扯着股权、董事席位,甚至人事流动,谁家都不算外人。看起来温暖,有种攒局的烟火气,其实背后暗流涌动——想革新?哪有那么简单。现在风口来了,要学着玩电动,要砍发动机、换平台,甚至拉中国零部件进圈,原来的小伙伴怎么办?你抛弃供应链老哥们,看似决绝,其实动动牙都疼。
要是你急了,哪怕壮士断腕一刀下去,现实直接反问你:被替掉的板块,工厂停工那些人去哪?几十家企业一夜没了饭碗,怎么交代?身后的“家族合伙人”,还在董事会投着票,举起手都能决定你怎么个死法。本田说白了就卡在这——想变,别说头脑发热,一套老体系拴住它,每动一步都得瞻前顾后,牵一发而动全身。
你也许会说,那就动真格的呗,把发动机、模具一全砍,供应链别管了,直接玩儿大的。听着爽快,真到了操作层面,问题才刚刚开始。日本车圈跟中国不同,本田不是孤岛,动他一下,整个社会都得跟着颤几下。毕竟,“汽车”这玩意儿,在日本那是国家级“饭碗工程”。据说整个产业链上下来,直接和间接养活了五百五十万人,这得占全国就业人口8%。仅本田一家在国内产业边上挂着好几个大工厂,横跨物流、维保甚至二三级供应商,动一个零件,就是多家工厂吃不饱。
别忘了,每砍一条发动机产线,背后,就是几万人工作悬着,几十企业听天由命。栃木、静冈这些地方老工业区的厂子,还是政界拉票必争地,你要是随便砍砍搬搬人家,舆论得翻天,政客就得挠头,工会小板凳开会都是常事。搞到最后,哪怕你本田铁了心想甩开膀子搞转型,真要把老体系往下拆,背负的不是亏本生意那么简单,那是社会责任、政治风险外加对乡亲父老的承诺。
换个思路说,本田明明早就盯上了新能源赛道,但是,一旦背后扯上供应链、社会就业、地方选票,事情就不是单纯换个总经理、砍两个部件那么“利索”。表面是商业调整,内核却成了国家级解谜题。这锅,不仅难背,还得压着锅盖猫着腰走。本田的“悲哀”,其实也挺荒诞——不是不眼明手快、不是没嗅到风口,是实在无法放开手脚,让自己一跃而起。
感受最深的地方还是在于:当你系着一大家子人的生计,一票老友的利益,连路边的熟食店都和你有点关系,哪怕本田想学特斯拉壮士断腕,也得时不时眺望远方的乌云,生怕一步偏就满盘皆输。一边是技术更新的巨浪,一边是厚重的历史负赘,想当“断臂维纳斯”,多少有些理想主义。
很多人骂合资品牌没创新力,埋怨本田老想吃老本,却没人看见那满地鸡毛和难解人情。你要真全推倒重来,原本供应链倒下仨,背后还得扯动半个地区的选民,舆论、政界、工会齐上阵,不给你留一点转身的余地。想想这动静,普通人连抱着小猫下楼都怕惊动邻居,更别提大公司发布带血公告了。
你说,大企业家不该畏手畏脚?那你试试让身后牵着几百万份饭碗和几十年积攒的信任,看敢不敢一意孤行。就像有人说的,“谁都知道转型重要,谁也不敢第一个跳。”日本社会安定多年,转型缓慢早就内化成基因里的谨慎。每做一件事,都精打细算民生压力,哪有一拍两散的狠劲儿?
由此看来,本田步伐沉重,不只是“油改电”不够快,更是背负着难以摆脱的社会网络,就像飞鸟拖着铁链,再大的动力,也很难振翅高飞。不光本田,许多传统制造业巨头,都卡在了历史与现实的缝隙里。要想“脱胎换骨”,哪是一个CEO猛喊几句就能搞定的事。真正的大变革,不是只靠决心和眼光,更得有魄力砸碎保护壳,敢挑社会压力的重担。
看着如今的本田,人们唏嘘感叹,谁都希望这个老品牌再来一次逆风翻盘的神操作。只是话说回来,谁都懂,想拼命跑得快,有时候靠的真不是勇气,而是一身轻装。绑定太多,看着关照全局,却偏偏找不到突破口。社会责任、历史包袱、体系制衡,似乎都在告诉你: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你觉得,本田接下来的路,会怎么选?公司,是该继续小心翼翼守护着老伙伴,还是咬咬牙真正断舍离?像这样的体制困局,给你,你敢拍板吗?来,聊聊你的想法。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