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热度真是没减,特别是像岚图这样大爆发的品牌。你知道吗?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国内新能源SUV销量大约在35万到40万之间,样本不算多,但能看出来市场还是在快速扩张。问题是,这块蛋糕越做越大,竞争却变得越发白热化。
我记得上次碰到一个朋友,他在4S店干销售,聊到即将上市的岚图泰山,他说:这车洗车时我看了眼,光轮毂就能看出不少门道。我当时心里就想,也就是说,细节还是挺容易察觉的。那天阳光正好,车外的细节特别明显,轮毂的光泽感和比例都挺协调。
说到轮毂,岚图这次用21和22英寸的锅盖式轮毂,挺讲究的。实际体验中,我身边朋友试过几次带19英寸的轮毂的SUV,觉得那种大轮圈的转弯感和底盘贴地感更强,而一些用小一点轮毂的车,虽然悬挂更舒服,但少了点霸气。你是不是也觉得,大轮毂其实在视觉上更震撼,但在实际操控中稳定性或许还差点事儿?我这不是空穴来风,估算中,直径大一点的轮子,滚动阻力也会增加点,自然百公里油耗会略高。
要说这次泰山的续航,纯电续航370公里,体感里算还过得去吧。充电快,12分钟从20升到80%,这是个优点。实际用车中,充电时间还能缩短么?还是说,厂家想让我们觉得快,其实还得打个折扣。实际上,充电桩的普及率会不会成为影响续航体验的最大因素?这里有个疑问,你觉得家附近或工作地点的充电基础设施,真的能承受大规模使用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这车用的华为鸿蒙座舱,说实话,界面和操作一看就挺顺手。细节上,我还记得一位同事抱怨:这些车的屏幕太多,容易分散注意力。但你知道吗?我觉得只要系统设计合理,并不是多屏就一定乱,关键看怎么用。岚图这次搭的激光雷达,算是点睛之笔,理论上能提升辅助驾驶水平。激光雷达的成本很高,供应链能保证大批量生产吗?这也是个疑问。
再说油耗吧,估算下,1.5T插电混动,油耗可能在百公里8到10升之间。以我算,小车的油钱大约每天行驶50公里,油钱差不多在25元左右。若用新能源部分充电,单次用电成本估算0.3元每度(居民阶梯电价),每百公里用电相当于3元,远比油便宜,但前提是能充上电。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大个车,充电惯会不会跟用油车不同?我觉得这也是个文化变革。
价格刚刚公布时,很多人会对比问界M9和极氪9X。它们起步价在46.98万左右,差不多刚好挤在这个价格段。你会发现,配置上都挺丰富的,问界M9配置了4颗激光雷达,其实我挺疑惑,四颗雷达的具体作用能带来多大差别?我猜,豪华配置和续航是重点,但实际能不能真正打动目标客户?这就看顾客怎么定义值了。
说到激光雷达和辅助系统——我还记得一修理工说:液晶仪表和大屏幕越多,修起来越麻烦。科技越多,后续维护成本越高。岚图有没有想到这点?我想,像华为的座舱系统,既是技术展示,也是硬线考验(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零部件供应和技术稳定性,才是长久之计。
这个市场其实挺甜的,毕竟大家都想买空间大,续航长的新能源SUV。问界、极氪、甚至乐道L90靠空间和配置占了便宜,但市场容量有限,价格战、技术比拼都不可避免。你想过,未来新能源车是否会像手机一样,升级换代越发频繁?每次都得买新款,还是说,现在还在观望未来的局势?
临场时我还特意问了一个女同事:你最在意车里哪一块?她犹豫了一下,说:安全感吧,尤其是驾驶辅助,感觉能帮我少操点心。这其实反映了几个点:别看价格铺天盖地,用户最后在乎的,还是那点小细节。座椅是否舒服?驾驶位是否方便?这些都比配置单中那些高大上的技术更接地气。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岚图泰山要怎么平衡科技感和人性化?我觉得可能还得看发布会那天,怎么讲故事。毕竟,科技再牛,谁都想那辆车像个伴侣。光靠配置堆砌,真能打动用户?我猜,这还是个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买车是不是会像买智能手机一样,看介绍、看体验就决定了?汽车的智能化提速,可能会让传统的关注参数变得没那么重要。反正我平时开车,最关心的还是那些感觉——座椅的包裹感,空调的凉爽感,车里有人说:我是真不喜欢那些怪异的交互界面,还是用惯了车子的直观操作。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觉?
咱们就看着,泰山这车能不能甩掉那点价格压力,输赢就在于你想要啥。我猜,未来还会出现更多的你不知道的新花样,但就算如此,细节还是决定成败。比如说,你有没有注意到试驾过程中,车门关合的声音?舒服不舒服,有没有点值才是真实走心。
好了,这车的不知道会不会变成传说中的那个梦幻车,还是会成为众多普通玩家中的一员。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