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开新能源车上高速,真的就像是一场“拆盲盒”的游戏。
在出发前你幻想的是诗和远方,当真正走在路上,你才发现是服务区内泡面盒和充电桩前长长的队伍。
在国庆节期间,一位新能源车主在网上爆料,自己在湖南一高速服务区充电,却发现该服务区已经有专人叫号,车主拿到的号码已经是49号。再等了一个多小时的情况下,前面还有14人在排队。相信拿到号的那一刻车主真的可以用“绝望”来形容。
还有车友吐槽,国庆出去一趟,一半的时间是在服务区度过的,也透露了新能源车主的无奈!
当车主面临高速堵车时,燃油车主和纯电车主的心情也是不一样的!燃油车主的担心更多是还会堵多长时间,而新能源车主,则担心自己的续航还能不能支撑到下个服务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从表面看是“车多桩少”的原因。尽管高速服务区内均已配备充电桩,但是寥寥几台,根本无法满足大量新能源车主的需求。
为什么不多建几个充电桩呢?除了节假日外,你平时上高速会看到这样“排队”的壮观景色吗?已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时间使用的情况下, 为什么还要增加充电桩呢?这不是纯纯的浪费吗?
除了桩少这个表面原因外,新能源车在高速上的“拉胯”表现,才是造成这种情况的真正“罪魁祸首”!
买车时,不少车友可能会被其官方给的续航数字所震撼。看到续航600公里的数字,甚至会认为超过了燃油车的续航能力,还有什么好担心呢?
要知道这个数字是在理想状态下跑出来的成绩,相当于实验室数据。与自己真实的用车场景有着较大区别。不断地加减速,开空调,载重都是会影响这个数据。
要知道如今的电池还十分“怕冷”,天气降温了,续航也跟着降温,这种情况下,在城区内代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真的上了高速就“露出了马脚”。
由于高速上行驶速度会更快,而依靠电机驱动的新能源车与发动机驱动的油车截然相反,速度越快电耗越高。
自己600公里纯电续航的电车,自己经过多次高速测试,实际续航在6折左右,也就是360公里左右。一般还剩150公里续航时,自己就要规划找充电桩了。因为自己并不知道下一个服务区是否在排队。
碰到国庆这样“万人空巷”的局面,充电慢这个缺陷又被无限放大。尽管,如今某些车型的充电速率达到了5C,但是10多分钟的补能时间,与燃油车相比还是有着明显的不足。
当我们习惯了城区内遍地都是的充电站时,就产生了一种错觉,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足够完善。但是上了高速之后才发现,事情是自己想得过于简单了!
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依靠更快地补能速度?还是更高续航的电池?还是全新的商业模式?到现在自己仍然看不到一个方面。可以说国庆高速上的堵车,也掀开了新能源车最后的“遮羞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