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大新闻,听着就跟科幻片一样,说的是一辆纯电动汽车,没充电,一口气从瑞士开到了德国,足足跑了1205公里。
这一下就把之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甩开了好几条街,让很多人都瞪大了眼睛。
大家的第一反应普遍是,这是真的吗?
现在电车续航虚标那么严重,动不动就打个七折八折,怎么突然冒出来一个能跑一千多公里的神车?
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是不是又是厂家为了宣传搞的噱头?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从头到尾掰扯清楚,看看这1205公里到底是怎么跑出来的,对咱们普通老百姓买车开车,又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台破纪录的车,叫Lucid Air,是美国一个新兴的豪华电动车品牌。
他们开的是一辆量产版的Grand Touring车型,从风景如画的瑞士圣莫里茨出发,一路开到了德国的工业城市慕尼黑。
这趟路程,地图上显示是四百多英里,换算过来就是六七百公里。
可这车硬是跑出了将近翻倍的里程,最后还剩点电,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消息一出来,网上马上就有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质疑:这不就是个超级长的下坡路吗?
起点瑞士圣莫里茨,那可是个高山滑雪胜地,海拔有1856米。
终点德国慕尼黑,海拔才520米。
这中间差了1300多米的高度,感觉就像把车停在泰山顶上,然后松开刹车让它自己一路滑到山脚下,这能不省电吗?
地球引力都快成它的“外挂充电宝”了。
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这趟路程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一个笔直的大斜坡。
它需要穿越整个阿尔卑斯山脉,这意味着路上有大量的上坡路段和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
开过山路的朋友都知道,上坡的时候,车子需要克服重力做功,那电耗是蹭蹭往上涨的,比在平地上开要费电得多。
当然,下坡的时候,电动车有一个很厉害的功能叫“动能回收”。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下坡的惯性,让车轮反过来带动电机发电,把一部分能量再存回电池里。
这就好比你辛辛苦苦爬上山,下山时可以坐个滑梯,省点力气。
所以,这一路下来,是上坡的巨大消耗和下坡的能量回收相互抵消的过程。
虽然总体上起点比终点高,确实占了点便宜,但能跑出1205公里这么夸张的成绩,光靠这点“下坡红利”是绝对不够的,关键还得看车子本身的硬实力。
那么,这台Lucid Air到底有什么真本事呢?
咱们来看看它的底子。
首先,它带的“干粮”特别足。
这台车装了一块容量高达118度的电池包。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现在市面上我们能买到的大部分主流纯电车,电池容量一般在70到100度之间。
比如一些卖得很好的国产车或者特斯拉,高配版的电池也就九十多度。
Lucid Air等于是一出门就比别人多背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口粮,底子厚,自然能跑得更远。
但如果只是单纯地堆电池,那只能算是个“大力士”,算不上是“武林高手”。
它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极高的能源效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省电”。
咱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118度的电量跑了1205公里,平均下来,每跑一百公里,只消耗了不到9.8度电。
这个数字在电动车领域里,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
目前市面上公认比较省电的车型,百公里电耗也普遍在12到15度电之间。
Lucid Air能做到10度以下,说明它在把电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中,浪费得非常非常少。
这背后是一整套先进技术的支撑,比如它的电机效率特别高,电控系统管理得特别精细,还有非常重要的空气动力学设计。
这台车的外形设计得极其流畅,风阻系数低到只有0.197Cd,这意味着它在高速行驶时,空气对它的阻力非常小,就像一条在水里游的鱼一样顺滑,自然也就更省电。
所以,大电池加上高效率,这两样加起来,才共同造就了这个破纪录的续航成绩。
聊完了技术,我们再回到现实。
这个1205公里的纪录,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参考价值大吗?
坦白说,现阶段还不是很大。
首先,价格就摆在那儿。
这台Lucid Air Grand Touring在北美卖到11万多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要80万,这妥妥的是豪华车的范畴,是少数有钱人的选择,跟我们日常家用的代步车不是一个赛道上的。
这就好比我们看F1赛车,知道它技术顶尖、速度飞快,但我们总不能指望自己花十来万买的家用车也能有那样的性能。
其次,这种为了破纪录而进行的测试,驾驶条件实在是太“温柔”了。
可以想象,驾驶员在全程肯定是用最省电的方式在开车,车速不高不低,保持匀速,电门踩得小心翼翼,车上的空调、音响等所有耗电设备估计全都关了。
而且选择的路线和时间点,肯定也是交通最顺畅的。
但我们平时开车是什么样的?
上班路上堵车走走停停,夏天要开足冷气,冬天要开大暖风,高速上还想体验一下推背感,偶尔来一脚“地板电”。
在这样真实、复杂的用车场景下,任何电动车的续航都会大打折扣。
所以,这个1205公里的纪录,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这台车在最理想、最极限情况下的一个理论峰值,它向我们展示了纯电技术的天花板可以有多高,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我们日常用车的实际续航。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真正想买电动车的普通人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极限续航数字,而是更接地气的两个东西:一个是续航的“达成率”,另一个是补能的“便利性”。
什么叫续航达成率?
就是车子仪表盘上显示的标称续航,跟你实际上能开出的里程,差距有多大。
比如一辆车标称续航500公里,在正常开空调、跑高速的情况下,如果能实实在在地跑个450公里,那大家就会觉得这车很靠谱,心里有底,不会有里程焦虑。
反之,如果标500公里,一开空调就掉到300公里,那用户体验就会很差。
而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中国的汽车企业正在走的,是一条更务实、更贴近老百姓的路线。
我们的车企可能没有去刻意追求一个一千多公里的极限纪录来博眼球,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日常续航的真实性,以及如何解决充电慢、充电难的问题上。
比如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努力把成本降下来,让二十多万的车也能拥有可靠的六七百公里续航。
再比如,蔚来的换电模式,车开进换电站,三五分钟换上一块满电的电池就走,比加油还快,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补能的逻辑。
还有像小鹏等车企在大力推广的800V高压快充技术,能做到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200公里,这让充电等待的时间大大缩短。
所以说,Lucid的这个纪录固然值得敬佩,它像一座灯塔,指明了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但真正能把大家从续航焦虑中解救出来的,不是靠一两款昂贵的、能跑超长距离的“明星车”,而是靠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成本控制。
当有一天,我们花十来万买的普通家用车,也能有扎扎实实的700公里续航,当高速服务区、城市商场的充电桩,能让我们在喝杯咖啡的时间里就补足三四百公里的电,到那个时候,所谓的“续航焦虑”才会真正成为一个过去时。
而这,正是我们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努力的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