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在高速上赶场子,真是深刻体会到聪明人都变成了鸳鸯锅。去年十一,我大老远提前两小时出发,想着还能占个先机,结果一到高速就遇老堵魔。今年,计划更精准点,凌晨3点出发——可还没走到上海外环,就发现车队组成了红色火龙,速度...不如电动车快啊。得,我这个聪明人,似乎也只能在堵车中找到乐子。
说到车,听我朋友说,他们那辆同价位的合资SUV,空间大,底盘稳,开起来平顺得很,油耗也算还能接受——大概每百公里8升左右(这算心里估的,没有详细算过,反正还算挺经济),但噢,堵成那样,算不算超越的节能?我觉得,最让人头疼的,不是油钱,而是时间。你GPS一显示:预计3小时的路程,偏偏最少得6小时才能到。彩虹那头的朋友调侃:我们就像拿着时间银行在提款,天天亏钱。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几年前的十一,那会还没有新能源,堵车人少点,充其量就是油车多。新能源车的比例估算,已占高速出行的四成以上(暗中猜测,实际估计可能更高一点,不好算得太确切,毕竟漏记了那些灰色车牌的)。你看,现在的充电桩排队叫号,车排队等待时间最少也得两个小时,最长的还传出3、4小时。遇到这些泡面人一排排站着,满满都是焦虑。
我想问:你们有试过用导航软件查看充电桩实时状态,提前安排充电点吗?我认识的新能源车主,尤其是旁边那个李先生,跟我说: 我用了三款不同的APP比对,幸好避开了好几个‘死坑’。但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还会有充电焦虑这么严重?不是说技术越发成熟了么?人们的反应还挺容易走歪的。
我觉得主要是,充电桩的布局还不够完善。像江苏、浙江那些地区出行人数超历史纪录,估算每天出行的新能源车都超过72万辆(这个数字我估算的,没细想过)。你想,就算每辆车充电只花40分钟(大致估算),装满电的时间堆在一起,就超时了。运输比喻吧,高速上的充电桩像超市的收银台,排满队,那速度快不起来。特别是叫号制——让我想起我之前在医院排队打疫苗,排到天荒地老。
消息还说,很多高速的充电桩在高峰时段,几乎70%以上会满负荷运行,断不了供需节奏。我真是怀疑:这么多车要填满?空气中的尘埃都成高速路上的奖章了(这不带批判,只是感慨普遍的供需失衡)。国家电网那边说,24小时值守,技师都累成狗了,还不过瘾。今年国庆,他们预估,江苏的用车量会破763万,充电站每日都在刷新需求纪录。
车主们该怎么办?能不能提前规划,错峰出行?交通部门建议,利用凌晨时段充电,电价也低,还少排队。可实际操作中,你得想: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赶场充电,是喜?还是折腾?我认识几位朋友,出行偏早,下高速时还能看到满眼漆黑——没啥人,后面车也不堵,就是充电桩等着被用。挑战在这:你不知道这行车路,什么时候会遇到充电难题。我个人觉得,应多搭建一些临时充电站,也许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压力。
说到日常出行,能避开这个节点其实挺现实的。毕竟,每次回回堵、或排队充电时,我都在想:我们究竟是司机,还是时间的俘虏?你们会不会也觉得,未来高速会更顺畅,但——要是堵的本源还在呢?(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觉得,未来的方向可能在于,一个更智能的交通体系,加快充电站布局,减少等待时间。只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最关键的,还是心理调适。面对泡面队列,我们能做的,不就是多带点零食和耐心?除了这个,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那天,能少点堵车多点顺畅吧。
对了,你们猜,明年十一几点出发才是最科学的?我也没细想过哈,或许凌晨一点才算理性选择?还是只要顺利到达,就是最好的答案。
【这段终究留个悬念】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