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门把手退场记 安全与炫技的终极博弈

#国庆反向旅行攻略#

隐藏门把手退场记 安全与炫技的终极博弈

车门打不开了。

又一次。

在零下十度的早晨。车主们端着温水瓶。化冰。这场景荒谬却真实。

但更残酷的。是碰撞后。断电。门把手弹不出来。救援人员围着车转。车里的人等着。每一秒都漫长。

一纸新规 改变游戏规则

2025年9月24日。工信部一纸征求意见稿。《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

核心就两点。

每个车门必须配置机械释放功能的外把手。

操作空间不小于60mm×20mm×25mm。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直言:这是在明确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

过渡期到2028年7月1日。留给车企的时间。不多了。

隐藏式门把手 华丽外衣下的安全隐患

它曾代表未来。

特斯拉Model S带火了它。弹出瞬间的仪式感。让买车像买电子产品。

但问题很快暴露。

中保研测试显示:电子门把手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仅67%。机械门把手是98%。这31%的差距。是生与死的距离。

2023年青岛一起事故。救援人员花了三分钟才撬开隐藏式门把手的装饰盖。三分钟。在火灾中意味着什么?

隐藏门把手退场记 安全与炫技的终极博弈-有驾

还有夹手风险。2024年相关投诉增长132%。多是儿童。

长城汽车魏建军批评毫不留情:“重量大、密封性差、噪音大。一旦缺电、碰撞打不开”。

为什么车企痴迷隐藏设计?

风阻?

是的。但降低的风阻对续航增益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本质是符号。是身份认同。新能源车需要视觉标签。隐藏式门把手成了最直观的“科技感”象征。

但当安全为炫酷让路。设计就走偏了。

机械把手的回归 安全本位的胜利

新规不是否定创新。而是要求安全冗余。

就像最先进的民航客机。依然保留机械操控装置。汽车也一样。电子系统可能失效。机械结构永远可靠。

一些车企已行动。吉利银河L6 EM-i、长安逸动2025款改款时都换回了传统门把手。极氪9X这样的高端新车也选择了外露式设计。

好的设计。是在安全基础上创新。

尾声:形式主义退场 安全时代归来

隐藏门把手退场记 安全与炫技的终极博弈-有驾

隐藏式门把手1952年首次出现在奔驰300SL上。那时它是超跑的个性选择。七十多年后。它即将退场。

这不是技术的倒退。而是理性的回归。

车门把手的第一功能是开门。安全地开。可靠地开。尤其在危急时刻。

网友说:“早该取消了”。这句话背后是无数被困扰的车主。是血淋淋的事故教训。

2027年渐近。我们的车门将变得更安全。这就够了。不是吗?

毕竟。能打开的门比打不开的酷重要一万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