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路上踩着刹车,突然感觉方向盘轻飘飘的。刚好我那朋友在副驾笑着说:车怎么回事?转向怎么变得像没帮忙一样?我心里一紧,刚才还觉得挺顺畅,这转向问题出现得太突然。
这事我估算,受影响的车型在国内大概有4.7万辆(样本不太多,不一定准确),而且召回期限也挺紧张,估算需要在两周内搞定吧。转向助力失效这个事,说白了,就是转向机里的那点电机和传感器出了点小问题,传感器信号波动,就像你听到车里有电流噪声一样,转向灯一报警,助力就会变弱,甚至失灵。这个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我觉得就像家里的插座掉了个针一样,看似简单,细节却很关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实际上这个转向助力的传感器,就像一个灯泡 relied,一旦信号不稳,灯就一闪一灭。问题就是传感器传递信息不稳定,有点像喂食给一只猫,喂少了,它就怒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其实想想,很多车企也遇到过类似问题。比如BBA品牌,偶尔也会有召回公告,但绝大多数都是由传感器或电子组件偷偷出问题,没人愿意正面说我们设计有瑕疵。打造车子,谁都想把电子组件防得像保险箱,但那又不可能,连续的小故障就像,我们买的手机,某个角掉了,其他电子垃圾也会像天女散花一样开始掉链子。
我记得一次跟修理工聊,他说:其实车子那些电子件,成本都不高,但工艺和焊点一不小心,氧化了就出问题。我就在想,一辆车上那几百个焊点,哪个不可能出问题?但消费者关注的点,还是安全。再加上,大部分问题其实都埋藏在你不注意的角落,比如那个转向传感器,出了点事可能一年才会暴露。
突然我又想,召回这事是不是就是个劫后余生的策略?一边显得负责,一边有人看热闹。这也说不准,很多车企在这也会沾点责任感标签。别一不小心,成了有错就改的典范。
这些电子助力装置,按理说用料其实不算高级,基本上更像家用电器的配件——你看家里的电热水壶,都比这复杂多了,但出问题还不是一样。估算下来,一辆车的转向助力系统,百公里的动力电费?其实也就2块钱左右(体感/估算),比起油耗,各个电子开关才能决定帮你多少。这个线束接触不好就像电线接错,可能突然点火或失控。
说翻车啊、小意外,很多用户觉得修车不就是折腾的钱和时间。你说维修费贵不贵?我看都得三五千起步。不过我还有个疑问,这次的小鹏召回算不算它提前预警的智慧?还是被催促着出来应付?(这段又卡壳了)可能我想得太复杂,实际上就是个责任感让它赶快行动的表现吧。
对比最近遇到的一辆朋友的车,宝马的助力问题也曾引发召回风波。但从污点转变成责任体现,其实也牵扯出一圈供应链博弈。这帮供应商,要么拼命赶工压成本,要么死活不出错。就像我跟服装厂老板说:你那线得用心点,否则全靠运气。他笑着回:成本高点也没用,谁知道会不会突然掉色?
我想,反正让消费者担心的,总比保证安全来得实在。那天我还问那售后小哥:万一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修车是不是得排长队?他说:还没到那步呢,现在就是通知一下,慢慢处理。这就是你知道有问题,但还可以慢慢修的节奏。
对了,想问你们,假如你车出现了这个转向失灵,你会怎么做?直接退车,还是先缓慢开到修理店?我那时候差点就手忙脚乱。其实我也质疑过,很多时候我们对安全的敏感度,比实际的危险性还高。
我更正一下:我一直以为电子助力系统比机械要更稳定些,毕竟电子能精确调节,但没想到,这次的问题竟然是线束接触不良。也让我意识到,复杂到一定程度,出事的概率反而变大—就像一堆拼装的积木,少块可能还是稳的,要出问题就可能一瞬间崩盘。
说到这,我突然想,车上的电线不是长得像家用电线,但确实在某些角落,仿佛被忽视的小细节。只要那线稍微松一点点,问题就会立即出来。
我还在琢磨,假如我车的传感器掉线,跑高速时会不会突然转不过来?那个警告灯会像鬼火一样跳亮。
看着那还在正常驾驶的旁边车,不知道它还知道自己有个隐患没有。或者,那些提前通知的召回提醒,真能让车主心里更踏实点么?还是又一场帮忙修修补补的闹剧?
很多隐患都藏在那一瞬间,只差点小概率就变成大事故。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