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在展厅里,我就觉得空气都变得紧绷。在德国某个豪华品牌的展台前,销售小哥一边给我讲技术,一边一脸得意:你看咱们新车的底盘调校,比中国那些快餐车稳多了。 其实我心里暗笑,底盘是不是调校出来的那点事?不比技术含量,谁还没个调校经验?但你知道的,销售不可能告诉你,这款车其实底盘也就中规中矩。
最近行业的趋势嗅得挺清楚,得用体感告诉你:从去年到车厂对于电池、智能化的投入感觉像是开了个盲目追逐的比赛,谁都忙着抢份额。估算一下,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占比大概是50%左右(样本少,统计也不一定准),而欧洲传统车企的电动销量还点缀在20%左右(估算,无详尽数据),但这差距,远远不仅是数字。
拿中国和德系车比,有个实操差别挺明显——我试过几款同价位SUV,性能和配置都差不多,唯一区别在于智能化体验。中国车的车机系统接口顺畅、响应快,自动驾驶辅助比德系车诚意多了。甚至,身边朋友开了几个月都说:发热控制得好,软件用起来比老牌子还顺。 但德国车的调调还是那样严谨、机械感较强,很多时候操作内心都带麻烦,我还得研究半天这个系统。
德国汽车的传统优势——机械工艺、质量口碑,那种会修车的感觉依旧在。但是,问题是,我们身边的消费者开始挑的新东西:智能和体验。是不是有点被忽略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车内档板的照片——那个智能中控屏,和我家用的平板似的,一滑到底就能调出导航、音乐、语音控制。我想着,德国这个曾经的工艺典范,怎么会在这个环节跟不上?是不是年轻一代更在意用得顺不顺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德国车在软件优化和智能交互上,说实话,确实比中国晚了个好几年。欧洲的制造哲学,偏偏在这上面表现得比中国慢半拍——他们对质控很严,软件开发就像雕琢一块钻石,要做到完美才算完。市场已经被中国的快、巧、多带得乱七八糟了。。难怪人说,德国人在工艺上很强,在整合、创新方面,不够灵活。
所以——我就想,疑问在脑子里缠绕:既然中德的差距那么大,接下来会怎么走?它们会不会变成像两个差不多的时代段?还是说,合作才是真正的出路?这个问题我没太想过,但好奇,难不成未来的德国,得像个角色扮演者——借别人的技术、创新,甚至是供应链合作,而不是单打独斗?
这几年我都在路上跑车。倒也有个感触:供应链的稳定性,直白点,就是怎么买东西快、价格合算。你别指望德国自己默默熬过产业转型,很多关键零件其实就是进口——电池也用中国的,软件用华为技术,甚至车载芯片也得从东南亚采购。比喻成咱们做饭,用的调料、主料都得外炒,自己只是会烹饪的厨子。自行研发、完善的空间实在有限(这段先按下不表)。
细数这些,合作似乎比对抗更靠谱。你见过哪个行业是靠硬抢市场长久的吗?我倒觉得,像德系那些品牌,若能和中国厂合作个软件平台,或者技术共享,反而能扭转颓势。我的朋友是一线销售,他说:客户现在更喜欢智能体验好的车,不管德国还是中国,途径不同,但要求一样。 这让我想到,好比苹果和安卓,竞争还是在用户体验。
说到用户体验,咱们国家的车企,真不比德系差。吉利和比亚迪,靠电池和智能系统的创新,销量都在向前冲。你试一试新出的一些车型,除了外观,内部的智能交互甚至比欧洲车更人性化。质量也在追赶,关键技术上,甚至在某些领域还领跑——这是让我没细想过的猜测:难不成他们在研发时,用的还是一些国际通用范式,只是包装得更妙?(不确定,如果真是这样,技术的门槛可能被压低了)
我心里琢磨,一个临场小计算——如果以百公里油耗15元(燃油车平均值,体感),一辆电动车200公里用电成本大概是3元(电价估算/投放少),所以更节省,也更环保。如果未来充电更快、基础设施完善,加上技术创新的普及,电动车渐渐会成为标配。那德国车在价格上怎能与中国瓜瓜叫?
个人体验一下,身边一些修理工人也在悄悄说,这些中国车,马力够,技术也稳定,去年帮修的车,电池完全不用担心,省心多了。 他们的观点可能不代表行业全貌,但反映了一线的真实声音。
德国人嘴上说:我们的工艺、品牌溢价还">>好,但市场在变,技术在革新。可惜,国内有个不担心的点:政策保护使他们对市场变化反应缓慢。有一次,我问她:你觉得,未来会不会出现‘德国车’被中国车挤出市场的戏码?她皱了皱眉:谁知道啊,要看合作和创新走得快不快。
这一切都还在变,像店里窗台上那只小猫,从不喵喵叫,却盯着远处的鸟飞得更高。这片刻的静,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啥——也许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可触摸到的那只钥匙,可能就在车门的把手上,你敢试探它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