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最近发了一篇快评,名叫《路口识别取证,让电动自行车难逃“法眼”》,这可是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的媒体发声。文中提到,针对治理电动车违规行为,得“堵”和“疏”一起上,想要见成效,得多措并举、各方面联动来抓。
新京报在文里提到,电动车因为轻巧方便,马路上、胡同里哪都有踪影。跟那管得死严的机动车不同,电动车门槛比较低,再加上取证不易、处罚偏轻,结果交通违法的事时不时就冒出来。加上那些小擦小碰的违规行为没法马上处理,反倒让更多、更厉害的交通违法有了可乘之机。
新京报在快评里提到,2022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检查《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落实时发现,从交警日常查处到检查小组走访,电动车违规上路的情况不算少。主要是因为这些违规行为比较隐秘,取证又不容易,再加上交警人手有限,管理起来就挺麻烦。文中专门提到,像“电子眼”这样的高科技工具派上用场,能把那些平时难管的地方盯住,让执法有办法把漏点给补上。
再说说北京的情况,为了让外卖和快递这些电动车跑得更规范,之前搞过试点,给这些车装上芯片,能实时掌握它们的动向,这样一来对违法行为的管理也更有劲了。实际操作下来,靠着感应芯片的全天候监管,像闯红灯、逆行、带人、乱窜车道这些交通违规,明显就少了不少。
新京报在评论里也提了个醒,说这些科技监管手段嘛,其实就是个工具,不是啥终极目标。电动车这事儿,不能光靠“堵”,更不能说一堵就好事儿办妥了,还得讲究怎么“疏堵结合”。文章还提到,啥叫智慧治理?其实就是得让科技和人劲儿往一块使。抓违规归抓,法规宣传和路面的配套措施也得跟上,别让车主只能被动“违章”没得选。
管电动车违章这事儿,关键得把“让电动车有路走”摆在第一位,得好好提升大家骑电动车的环境。新京报在说到北京的经验时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把学校、医院、景区、商场这些重点地方的非机动车停车场搞得更合理一些,再把充电的地方布置得更加科学点儿,这样一来,骑电动车出门就省心不少了。
高科技查违章确实省事儿,不过说到底,还是得把电动车的出行环境整舒服,得有道儿能骑、有地方好停、还能方便充电,片儿齐了,大家才能安心骑,不用动不动就被违规。这样一来,违章的事儿自然而然也就少了,道路秩序跟着就好了。各位怎么看这个事呢?不妨在评论区唠两句,一块儿聊聊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