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聊汽车圈最近的“地震”——裁员。
这阵风,刮得是真猛,估计不少人都被这消息给震懵了。
啥?
一周之内,一万五千多人要丢掉饭碗?
这可不是小事儿,这得好好说道说道。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七天,有七家汽车行业内的公司都传出了裁员的消息,这名单里,一汽、保时捷、日产、通用、福特和VinFast赫然在列。
加起来,裁掉的人数超过了一万五千五百人!
听到这数字,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更让人深思的是,这次裁员不仅影响到了一汽旗下的公司,像一汽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直接就地解散,赔偿方案是N+4。
这意味着什么?
就是按照你在公司干的年头,每一年给一个月的工资,再加上四个月的“分手费”。
在现在这年头,能拿到这赔偿,也算是不错了。
至少还能自己选择,去长春总部,或者竞聘集团其他岗位,也算是给足了面子。
通用旗下的道朗格就更惨了,几乎把整个中国区的团队都给裁了,赔偿方案是N+3。
两百来人,说没就没了,想想都觉得挺难受的,这不禁让人想起《史记·刺客列传》里荆轲的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然语境不同,但同样让人感受到一种命运的无力和时代的残酷。
除了国内,国外的日子也不好过。
保时捷要裁员三千九百人,日产在全球范围内要裁员两万人!
福特、越南的VinFast、美国的Luminar也都传出裁员的消息。
看来,这场裁员风暴,是席卷全球啊!
为什么会这样?
咱们得好好分析分析。
裁员的背后,往往都离不开“降本增效”这四个字。
啥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公司觉得挣钱少了,或者不挣钱了,就得想办法省钱。
裁员,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咱们先看看这些车企的业绩。
日产在2024财年亏了6709亿日元(差不多人民币336亿元)。
这数字,都可以买多少辆车了!
亏损的原因,是销量不行。
日产在全球的销量,下滑了将近3%,在中国市场,更是掉了12%。
以前的销量担当,现在却成了烫手的山芋,这日子,能好过吗?
这不禁让人想起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车企的困境,也映射出市场竞争的残酷。
保时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虽然是豪车,但销量也下降了,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同比下滑8%,中国市场更是暴跌42%,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最差纪录。
营收和利润也在下降,销售回报率也创下了近年来最低水平。
卖得不好,钱就少了,裁员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道朗格就更不用说了。
2022年进入中国,到现在三年时间,总共卖了97辆车!
平均下来,一家店一年才卖1.8台车!
你说这生意,能做下去吗?
高昂的建店成本,加上微薄的收入,长期亏损是肯定的了。
关店、裁员,也就成了必然。
所以说白了,这事儿就是:市场不行了,车卖不动了,公司没钱了,就得裁员!
这就是当下汽车行业的残酷现实。
当然,裁员只是表面现象,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犹如一场马拉松,有人掉队,有人奋力追赶。
燃油车时代快要过去了,电动化、智能化成了新的趋势。
转型,就意味着投入,意味着风险。
很多车企,在转型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技术跟不上、资金不足、市场不认可…… 这都是车企要面对的难题。
裁员,或许是车企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毕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裁员之后,车企就能好起来吗?
也不一定。
裁员只是降本的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要抓住市场,要赢得用户的认可。
只有真正了解市场,才能在变革的浪潮中立足。
这就像打仗一样,裁员就像是减员,虽然能减轻负担,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战斗力。
只有产品好了,才能吸引消费者,才能卖出更多的车,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所以,车企们,加油吧!
咱们老百姓也希望你们能挺过去。
毕竟,汽车行业好了,咱们老百姓的选择才会更多,生活才会更美好。
这次裁员潮,也给咱们普通人提了个醒。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危机意识,都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正如《礼记·中庸》所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未雨绸缪,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这波汽车行业的裁员潮,你怎么看?
咱们一起聊聊呗!
看看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会怎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