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自动驾驶”曾是全球汽车行业的热词,承载着人们对未来出行的无限遐想。如今,这场技术革命的焦点正悄然转向人工智能(AI)驱动的智慧出行。在中国,广州小鹏汽车(XPeng)以其自研“图灵”AI芯片和突破性的智能驾驶系统,迅速崭露头角,挑战特斯拉、蔚来等巨头,重新定义了全球智能电动车(EV)的竞争格局。2025年第二季度,小鹏计划将图灵芯片大规模应用于其半自主驾驶车型,标志着AI驾驶从概念走向现实。相比比亚迪(BYD)的市场扩张和特斯拉的全视觉方案,小鹏凭借全栈自研技术和对中国复杂交通环境的深刻洞察,正成为AI驾驶的全球先锋。小鹏P7+车型被誉为“全球首款AI定义的汽车”,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预示着智能出行的未来已然来临。
AI驾驶:从自动到智能的飞跃
过去十年,自动驾驶被视为汽车工业的终极目标。谷歌旗下的Waymo、通用汽车的Cruise以及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FSD)系统,频频占据国际头条。然而,这些系统大多停留在L2+或L3级别,距离真正的无人驾驶(L4/L5)仍有差距。中国的交通环境——拥挤的城市街道、复杂的路况以及多样的驾驶习惯——为自动驾驶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小鹏汽车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将AI融入驾驶核心,推出了下一代导航引导驾驶(XNGP)系统,目标直指L4级自主驾驶。
小鹏的AI驾驶不再是简单的自动化。车辆能识别红绿灯、预测行人行为、规避违停车辆,甚至在狭窄巷道中灵活穿梭。2025年4月,小鹏在上海进行公开测试,P7+车型在黄浦江滨江路段完成40公里无接管驾驶,成功应对夜间光线不足和突发路障,展现出接近人类驾驶员的直觉。小鹏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表示:“我们不只是取代司机,而是打造一种全新的驾驶伙伴关系。”这种从“自动”到“智能”的转变,标志着小鹏在全球智能驾驶领域的独特定位。
小鹏汽车:中国科技新星
小鹏汽车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广州,由前广汽集团高管夏珩和何涛联合创立。何小鹏,UC浏览器创始人,后成为公司董事长,注入了互联网基因。小鹏的早期投资者包括阿里巴巴、富士康和小米,资本实力雄厚。尽管品牌知名度不如比亚迪或蔚来,小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迅速在高端电动车市场站稳脚跟。2018年,小鹏推出首款车型G3电动SUV,随后扩展至P7轿车、G9 SUV和Mona M03紧凑型轿车。2024年,小鹏交付量突破14万辆,同比增长30%,成为中国高端新能源车市场的领军者之一。
小鹏的成功源于其对技术的执着。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的22%,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40%的员工从事研发,其中一半专注于AI和软件开发。2024年,小鹏宣布投资35亿元用于AI智能驾驶研发,计划新增4000名技术人才。何小鹏在2024年11月的AI技术日上表示:“小鹏的使命是用技术改变世界,AI是我们的核心驱动力。”这种全栈自研的战略,使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超越了依赖外部供应商的竞争对手。
图灵芯片:AI驾驶的“大脑”
小鹏的突破性创新在于其自研“图灵”AI芯片。2025年第二季度,图灵芯片将正式量产,首批搭载于P7+和G6车型。芯片采用40核处理器,支持高达30亿参数的大型模型,计算能力达700 TOPS(每秒万亿次运算),据称比英伟达Drive Orin X(254 TOPS)强大三倍,接近英伟达最新Thor芯片(750 TOPS)。图灵芯片整合了两个专用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利用率比通用芯片高20%,能实时处理复杂路况数据。
图灵芯片不仅是汽车的“大脑”,还支持小鹏的机器人和飞行汽车项目。2024年8月,芯片完成流片(tape-out),仅40天内通过2791项功能验证,效率为行业标准的3倍。芯片内置独立安全岛和双图像信号处理器(ISP),能在夜间、雨天或逆光条件下清晰感知环境。小鹏的Canghai神经网络平台与图灵芯片协同工作,提供33倍的通信带宽和12倍的图像处理速度,为L4级自主驾驶奠定基础。2025年3月,小鹏G6在广州街头测试,成功识别并绕过临时施工路障,展现了芯片的强大决策能力。
P7+:全球首款AI定义的汽车
2024年10月,小鹏P7+在巴黎车展亮相,预售价20.98万元起,引发全球关注。车型定位中高端智能轿车,车长超5米,配备15.6英寸中控屏和后排8英寸娱乐屏,搭载高通骁龙8295P芯片。P7+的最大亮点是其AI驾驶能力。车辆标配XNGP系统,集成AI鹰眼视觉方案,拥有12个高清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超广角传感器和高精度定位系统,无需高精地图即可实现“点到点”导航。
P7+的传感器融合技术结合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视觉系统,感知范围覆盖1.8个足球场,可识别50多种物体。2025年1月,P7+在北京测试,成功应对雪天湿滑路面,自动减速并避让行人。XNGP系统的XPlanner规划模型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减少50%的驾驶抖动和40%的不当停车,接管率降低60%,提供近乎人类驾驶的流畅体验。小鹏宣称,P7+不仅是汽车,更是“移动AI平台”,将智能驾驶带入普通消费者触手可及的价位区间。
小鹏领先比亚迪与特斯拉?
比亚迪以低价策略席卷全球,2024年销量突破400万辆,稳居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然而,其智能驾驶技术依赖外部供应商,如华为和地平线,缺乏全栈自研能力。比亚迪的智能驾驶系统多为L2级,难以应对中国复杂的城市路况。小鹏则通过自研软件和硬件,构建了闭环数据生态,加速技术迭代。2024年,小鹏的XNGP系统覆盖全国所有城市,成为中国首个实现全国范围半自主驾驶的品牌。
特斯拉的FSD系统以纯视觉方案著称,依赖摄像头和神经网络,计算能力达144 TOPS。纯视觉方案在晴朗天气下表现优异,但在雾霾、暴雨或夜间光线不足时易受限。特斯拉计划2025年第一季度在中国推出FSD,但需适应当地法规和路况。小鹏的传感器多融合策略结合激光雷达、雷达和视觉,提供更高的冗余性和鲁棒性。2024年11月,小鹏在重庆山城测试,P7+成功导航40公里复杂山路,无需人类接管,展现了对乱序交通的适应能力。
小鹏的另一优势是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中国城市道路拥堵、行人车辆混杂,交通规则执行不一。XNGP系统基于超10亿公里的视频训练和2.16亿公里的仿真测试,每两天迭代一次,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3月,小鹏宣布XNGP覆盖香港道路,计划2026年扩展至欧洲,显示其全球化的雄心。相比之下,特斯拉的FSD仍需调整以适配非美国市场,小鹏的本土化经验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小鹏的国际化战略
小鹏不仅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还积极布局全球。2024年,公司进入3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总销量的15%。2025年,小鹏计划覆盖60个国家,海外销量占比提升至50%。欧洲是其核心市场,P7+和G6已在挪威、德国等地销售,2024年成为中国高端纯电动品牌在欧洲的销量冠军。2025年1月,小鹏与大众汽车和BP Pulse达成合作,开放中国充电网络,并计划与大众联合建设超快充电站。
小鹏的全球化得益于其技术输出。2024年4月,小鹏与大众签署战略协议,基于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开发新平台,计划2026年量产。协议标志着中国车企首次为传统车企赋能,颠覆了西方汽车工业的传统格局。小鹏还计划在香港测试AI驾驶系统,争取2026年获得远程泊车认证。何小鹏表示:“我们的图灵芯片将出现在全球的道路上,改变世界的出行方式。”
多领域布局:从汽车到机器人与飞行汽车
小鹏的野心超越汽车。2024年11月,公司在AI技术日上发布人形机器人“Iron”,高1.78米,拥有60多个关节,搭载图灵芯片,已在工厂辅助生产P7+。机器人可执行抓取、放置等任务,未来计划应用于零售和服务行业。小鹏的飞行汽车子公司AeroHT也取得进展,其“陆地航母”eVTOL将于2025年11月在珠海航展首飞,2026年量产,预售价低于200万元。图灵芯片的多功能性,使小鹏成为AI技术跨领域的先锋。
飞行汽车项目展现了小鹏的前瞻性。“陆地航母”采用模块化设计,地面车辆可搭载飞行舱,单杆操作简化飞行控制。2025年4月,AeroHT在广州完成低空试飞,飞行高度50米,航程10公里。何小鹏表示,飞行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低空经济的基石。小鹏计划2027年推出六座混合动力飞行汽车,最大航程500公里,最高时速360公里,为城市间出行提供新选择。
技术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小鹏的AI驾驶技术依托强大的数据和计算能力。XBrain大语言模型赋予车辆类人理解力,可识别特殊车道、潮汐车道和道路标志。XNet神经网络重建超过200万个3D网格,感知精度媲美激光雷达。2024年,小鹏投资7.2亿元提升云端算力,支持模型快速迭代。2025年第三季度,XNGP将覆盖中国所有道路,提供媲美高速公路的城区智能驾驶体验。未来18个月,智能驾驶能力预计提升30倍。
市场表现同样亮眼。2024年,Mona M03交付超10万辆,成为小鹏最畅销车型。P7+上市首日获3万订单,G6改款7分钟内订单破5000。2025年,小鹏计划推出四款新车型,包括首款增程式混合动力车,综合续航达1400公里。充电网络也在扩张,截至2024年底,小鹏自建充电站1641个,其中超充站1307个,计划2025年新增2000个S5超充站,充电功率达960千瓦,1秒补充1公里续航。
AI驾驶的未知领域
小鹏的快速发展并非没有隐患。AI驾驶的安全性备受关注。2023年,一辆小鹏P7在测试中因传感器误判发生轻微碰撞,引发舆论热议。小鹏迅速升级XNGP系统,增加多重冗余机制,但公众对无人驾驶的信任仍需时间培养。地缘政治也带来不确定性。2024年11月,美国将小鹏列入“潜在风险企业”名单,限制其在美投资。小鹏否认任何不当行为,计划通过法律途径应对。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可能影响小鹏在欧洲的扩张。
尽管如此,小鹏的前景依然可期。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预计达153亿至162亿元,同比增长44.6%至51.3%。分析师预测,2026年小鹏将实现L4级驾驶量产,领先特斯拉和蔚来。摩根士丹利给予小鹏“增持”评级,目标价12美元,较当前股价上涨30%。小鹏的芯片升级计划为现有用户提供硬件换代服务,进一步巩固客户忠诚度。
中国AI驾驶的全球影响
小鹏的崛起反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进步。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全球的60%,出口量突破500万辆。小鹏的技术输出不仅提升了自身竞争力,还为大众、奥迪等传统车企提供解决方案。2025年,小鹏计划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市场开设200个服务网点,加速全球化步伐。图灵芯片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AI硬件领域的突破,可能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
AI驾驶的普及将改变城市面貌。2025年,广州启动“智能交通试点”,小鹏P7+参与无人出租车(Robotaxi)测试,计划2027年投入商业运营。上海、深圳等地也规划低空经济与智能驾驶融合,构建空地一体交通网络。小鹏的Canghai平台支持3000 TOPS算力,为Robotaxi提供L4级安全冗余,未来可能实现“无方向盘”驾驶。
吸引资本市场关注
小鹏的AI驾驶技术吸引了资本市场关注。2024年,公司市值突破200亿美元,香港股价年内上涨15%。然而,竞争压力不容忽视。蔚来自研Shenji NX9031芯片,计划2025年搭载于ET9车型。华为的鸿蒙智行生态也在加速布局智能驾驶。小鹏需在技术领先与成本控制间找到平衡。投资者应关注其订单交付、海外扩张和政策风险,分散投资可降低波动影响。
小鹏的成功源于其对AI的坚定信念。何小鹏在2024年AI技术日上表示:“技术是小鹏的灵魂,AI是未来的钥匙。”从P7+到飞行汽车,从机器人到全球市场,小鹏正以技术为笔,描绘智能出行的宏伟蓝图。告别自动驾驶,AI驾驶的浪潮已从中国起航,小鹏汽车无疑是这场变革的领航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