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末的杭州空气不怎么新鲜,楼下快递车和摩托混杂着汽油味,外卖小哥和打工人往来如织,仿佛谁也没空去想什么“出口额冠军”,可一条消息还是搅动了水面——春风动力12.4亿美金,冠绝全国摩托圈,这数字一出来,微信群里有人发了个“?”,有人说太夸张,有人“呵呵”——都在等新瓜。
“你信不信,这第一名,卖得还不是最多”,我去问了在春风做过三年质检的老王,他笑了,嘴里嘟囔“全地形车、越野摩托,单价高,出货少,赚得多,这就叫赚差价,不靠走量”,他手里有根烟,指着手机上的新闻,“你们这些写字的,整天只盯着排名,不懂行”。
5月,重庆的雨下得没停过,长江边上仓库门口的泥水和摩托轮胎印混在一块,隆鑫这一年出货147万台,赚了10.5亿美金——数量全国第一,但出口额还排在第二,和杭州那边的春风是两条路,走量还是走高端,重庆的师傅说:“我们这儿是摩托的菜市场,什么价位都有”。
我问江门的同行,小周说他们厂今年也火,豪爵铃木出口95万台,赚了6亿多,听起来不小,但平均下来每台也就六百多刀,和那些大排量的不能比,“我们广东人讲究实用,走量才有饭吃”,他说完就去装车了,没时间聊什么产业变革。
同一时间,江门大冶那边出货七十多万台,出口金额5亿多,增幅很猛,厂区门口路灯下,偶尔飘过几辆装着摩托的货车,司机们都不怎么说话,抽烟看手机,“价格涨了,单子多了,累也得干”,有人小声嘀咕。
再往北一点,苏州的新大洲本田,合资背景,出货四十多万台,赚了快5亿美金,单价高,主打品质,厂里的工人说“我们这儿要求细,返工多,钱也多”,有时候加班到夜里,楼下泡面味和汽油味混着,没人觉得轻松。
山城重庆,宗申一年出口了六十多万台,赚了4.4亿,钱江在浙江,靠着吉利大股东和收购来的意大利品牌,三亿多美金进账,国产和洋品牌搅在一起,温岭那边的老板说“吉利的事,谁也说不准,赚了就行”。
广州的豪进,出口六十多万台,赚了三亿多,厂区那条马路上,晚上经常能看到加班后的工人骑着自家的摩托回家,车灯一闪一闪,过路人都得让道,没人会觉得这是多大的事——小排量摩托,出货就是命。
银翔也在重庆,三亿多美金的成绩,出货六十万台,和前面的隆鑫、宗申比,像是小兄弟,这些厂商大多中小排量,卖到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墨西哥是大头,欧美市场基本没他们什么事,“合规、认证、品牌溢价,没人敢多说一句”。
厦门的厦杏,背靠台湾三阳,去年出口两亿多,增幅也有点意思,厂区外面有时候能看到台湾来的工程师和大陆工人混在食堂,聊着各地口音的“摩托生意”,一盘青菜能夹半小时,谁也不着急。
“出口金额和数量根本不是一码事”,老王说,“你以为一台大排量卖出去和十台小排量卖出去,账面上能一样么”,他翻了翻手机,给我看了下今年的数据,“90cc以下的越来越卖不动,250cc以上的快翻倍了,老板们都盯着新市场”。
我问他,怎么看老王没正面答,只说了一句“现在外头都在卷,谁知道明年谁还在榜上”,他摁灭烟头,走进车间,“你们写新闻的,写点实在的,别老整虚的”。
有人说摩托出口光鲜,但真到车间里,谁也不会谈什么产业升级,工人只关心加班费和下个月有没有单,老板只在乎汇率和政策,产品卖到哪里,谁买,卖多少,数据好看,日子照样过得不易。
回头想想,2025这一年,摩托圈的争夺像极了“内卷”,春风靠高端,隆鑫拼走量,广东厂子端着中低端市场,厦门那边看海,重庆、浙江拼命发货,谁也不服谁,谁也说不清下一个冠军是谁。
“你说,明年还是春风第一吗”,我问,我自己也不知道,行情变得太快,所有人都在等新一波风口,就像工厂楼顶的风向标,一阵一阵地转,没人能说准。
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