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拆解了三大任务,第一是卖车,卖得多且卖得好。全新ES8和乐道L90热销是希望,但压力山大——竞争激烈、市场不确定,稍有懈怠,就是亏损。
供应链成为重中之重,尤其是12月ES8产能要突破1.5万台每月的目标。这个数字背后,是对工厂调度、零部件供应链的极限考验。
软件升级也被摆上桌面,李斌看得很清楚,硬件卖得好,软件体验要跟得上。辅助驾驶的安全数据是亮点,事故率同比下降15%,这成了他们对外的“金字招牌”。
他还讲到费用控制,砍掉不必要开支是必须的,但绝不是靠砍成本填补亏空。根本出路还是多卖车,卖出“真价值”,而非靠“剥皮”式的短期取巧。
这番话透露出蔚来内部对过去几年“烧钱”模式的反思。李斌多次重申,不能只看眼前利益,盲目砍费用会伤筋动骨,伤了根本竞争力。
三季度的VAU回顾中,李斌给了员工认可。L90和ES8的上市和多场发布会,是团队极限拼搏的见证;也是市场对产品认可的风向标。
他也坦言,三季度减亏效果还在财务核算中,具体数字不便透露。显然,盈利目标依然悬而未决,压力无形中加码。
李斌对未来三年经营计划的部署则显示了他对长期的布局。两年前的两年计划还在发挥作用,这次三年计划将更细致,覆盖各业务线和考核激励机制。
他特别提到,要深化全员经营机制,推动组织变革。每个人都得清楚自己花钱的价值和回报,避免资源浪费,防止内部“抢预算”变成内耗。
“体系能力”的提升被反复强调。李斌列出了15个体系能力项目,尤其看重18个月的滚动需求预测。市场变化急剧,谁能预测准确,谁就能赢得主动权。
这背后是智能电动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需求的剧烈波动。李斌与同行董事长的交流透露出,整个行业都在摸索适应这场风暴的节奏。
李斌坦言,公司过去几年犯过不少错,乱花钱、内耗严重,导致资源效率低下。CBU机制被误解为简单的降本工具,实则是提升效率和产出的利器。
他警告说,如果不懂得驾驭投入与回报的关系,花多少钱都白搭,甚至损失更多。大公司的死因往往是内部利益纷争,而非外部竞争。
这番话像一记警钟,也像是对员工的动员令。内部要坚决摒弃“花钱就有回报”的幻觉,养成精准投资的“商业本事”。
会议时间虽短,内容却沉甸甸。李斌给自己设定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四季度计划参加30次以上的研讨会和交流会,推动体系能力的逐步形成。
他还用一个生活化的例子说明体系力量的重要性:每天8000步的分组PK,让不少基层员工养成了坚持锻炼的习惯,正是体系让个人行为变成集体习惯。
这种“体系力”被视为公司走出谷底的关键。只有形成共识和统一的工作方法,才能让蔚来在未来的市场波动中保持韧性和竞争力。
李斌的讲话透露出一种迫切感,也有着难掩的疲惫与沉稳。他明白,长期目标和短期执行必须合二为一,单靠一头发力,公司终究难以为继。
这番话像是对团队的拷问,更是对外界的宣示。蔚来绝非一时冲刺,而是在为未来数年打基础,力求成为真正的一流企业。
蔚来面临的矛盾清晰:市场需求下滑与产能扩张的矛盾,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战略布局的矛盾,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矛盾。
这三个矛盾点,决定了蔚来能否顺利度过2025年最后一个季度,乃至未来几年能否持续发展。李斌的话语中充满了警醒与期待。
未来七十多天,将是蔚来团队最紧张的“练兵期”。每个员工的表现,都将被放大,成为公司命运的重要砝码。
外界的目光也愈发聚焦,蔚来的每一步都牵动着资本市场和消费者的神经。能否实现盈利,成为行业风向标。
这场内部会议,不仅是蔚来自我加压的缩影,更反映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复杂生态。
李斌的坚定与从容,折射出一个老兵的智慧和责任感。他明白,只有持续提升组织能力,才能在风雨中立于不败。
但他也知道,路不会平坦,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让辛苦的努力化为泡影。
这场“70天冲刺”,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一场关于蔚来未来生死的较量。市场、技术、管理,缺一不可。
蔚来能否在这场考验中脱颖而出,值得所有人关注。未来的答案,藏在这场会议之后的每一天里。
悬念在此刻埋下:接下来的日子,蔚来能否兑现李斌的承诺,实现盈利,还是会再次陷入困境?
这不仅关乎一个企业的兴衰,更映射出整个行业的变局与未来走向。留给蔚来的时间,不多了。
全部评论 (0)